丹-科伦(Dan Colen)的作品
“是艺术还是大肆宣传?”我经常会被问到这个问题,以至于我越来越反感它。这个问题总是来自那些不关注艺术、却试图解释为什么自己不购买艺术品的人。当他们用怀疑的口吻问起这个问题时,我总是会笑着告诉他们:“是的,那就是一种骗局。那些当代艺术界里的明星艺术家们全都是骗子,艺术不过是精品画廊大力推销的东西。你太聪明了,居然看穿了这一切。”但这时我的心里想的是,“白痴,你连艺术是什么都不知道。”
不过在现在,即使是最虔诚的艺术信徒也不得不承认当前的一部分艺术界的确偏离了正轨。然而,当我在去年12月的巴塞尔迈阿密海滩艺博会上表达出这个观点时,我受到了许多权威人士、顾问以及经销商的攻击——他们认为我的话对他们造成了威胁。不过忘掉那些哀诉者吧,这个话题是每个人直到现在都还在谈论的。就在上个星期天,60 Minutes(译者注:美国的一本电视新闻杂志)发起了一次Morley Safer的活动——集合了一批对艺博会进行抨击的叙述文字,突出呈现了那些媒体炒作来暗示当代艺术已经沦为了一种营销策略。我们不能责怪已经上了年纪的Morley Safer(译者注:他在60 Minutes任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我很惊讶地看到一位颇受重视的经销商——来自洛杉矶Blum and Poe画廊的Tim Blum似乎认为Morley Safer的话很中肯。“我们来自好莱坞,这里就像是一个剧场一样,”当被问及艺术品的价格时他说。“这里是狂野的西部…竞争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当对价值的质疑出现时,我们就会放下这种主题。”Tim Blum讲错了话——而那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当大肆宣传的声音高过了艺术的声音,艺术界就会打开大门邀请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进入其中。
让艺术界的圈外人士感到烦恼的是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一个环境中这一事实,而如果他们不懂得这个环境,他们就会立即避开这个他们不懂的东西。不过,一点点的大肆宣传有什么关系?当前大多数的电影明星也不是全靠自己的天赋成功的;他们在恰当的时间扮演了恰当的角色,然后开始玩媒体炒作的把戏。没有《风月俏佳人》,朱莉娅-罗伯茨能成为大红大紫的巨星吗?《出租车司机》里的罗伯特-德尼罗、《无因的反叛》里的詹姆斯-迪恩以及《玉女神驹》里的伊丽莎白-泰勒都是这样。因此,一位视觉艺术家为什么不能从一场突破性的个展中获取相似的效应?——虽然这样的个展也许是由一位聪明的经销商或是策展人在恰当的地方、恰当的时机“生产”出来的。一部电影可以进行广告宣传,一位艺术家、一场展览为什么不能?艺术通常都会被提升到一个不切实际的水准上,人们总愿意相信在艺术品创作和展出的环境中存在像“纯粹的”艺术这样一种东西——观众心目中的伟大的艺术应该是那些没有经过强力地推销和精彩地呈现而产生出来的艺术。
艺术家丹-科伦(Dan Colen)就是具备足够的宣传力度的典型代表。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由高古轩画廊的经销商们专门打造出来的。某些人也许会认为他只是“时兴”效应的产物,但事实上他仍然是一位很好的艺术家。我在过去八年中一直很关心他的作品——早在他加入高古轩之前。即使是他还在规模较小的Peres Projects画廊中举办展览时,我也能察觉出他是一位颇有天赋的艺术家。不过,他加入高古轩的决定也许是一个错误:尽管他在短期内就获得了举办更多展览的机会,也卖掉了许多作品,但如果他的作品过多地出现在市场上,只会让人觉得他的作品市场饱和了。事实上,由大规模销售产生的宣传对艺术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这是一种在短期内赚钱的策略,但如果艺术家的作品本身并没有过多特色的话,那么这相当于扼杀了他的前途。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