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的目标是国际一流美术馆
目标是成为国际一流美术馆
周铁海一直想为艺术做点事,不仅是为自己的艺术,更给那些从事艺术创作和工作的人。而 2009 年进入民生团队似乎正是在逐步完成这个愿望。周铁海在国外美术馆举办了很多展览,他亲身体验到了他们专业化的服务。他们有着完整的艺术生态和结构,而国内则在这方面则非常缺乏。以前很少有画廊和美术馆,即便有也主要是政府项目,以书画为主。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十分需要得到美术馆的支持和帮助。事情总需要有人来做,而他恰好积攒了一些经验,有一定的条件。刚好这个时候民生选择落地上海,这也算是个机缘。周铁海就这样将对艺术所付出的个人努力投放于一个大的系统和格局中去做,以得到更大的效果。
艺术家的身份和当美术馆馆长、艺术管理者有什么不同?
从 1996 年开始,我的工作方式主要转入观念创作。作为独立的艺术家,我只需做好自己的作品,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是从艺术家的身份切入。而作为美术馆馆长,就是艺术家的服务者和工作伙伴了。我想是在宏观判断基础上的不断讨论,实现美术馆规划、定位和服务艺术家的无缝对接。有时候我想,是不是我正在把美术馆当作一个更大的艺术作品来做。
民生美术馆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传播做了哪些重要的事情?
民生,包括我个人对艺术的判断,正在弱化集体性的概念。艺术首先是个体的,艺术家个人的。当然,从中国视角出发的当代艺术,它始终是这家美术馆的工作重点。开幕三部曲你们已经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绘画篇、去年的当代影像二十年,很快我们还会推出雕塑装置三十年。同时,我们美术馆也为优秀艺术家举办个展,展开个案研究。如 2011 年 8 月的“确切的快感——张培力回顾展”、2010 年年底的“张恩利个展”以及刚结束的“抽象的o概括的——丁乙作品展”,都很受欢迎。美术馆也一直努力为年轻艺术家打造展示平台,如张恩利、秦琦、孙逊、刘韡等都在我馆举办了个展,展示了他们近年来的优秀作品。
民生美术馆有哪些属于自己独有的特色?民间美术馆的创新或者优势在哪里?
民生美术馆有开放的背景,不仅仅面对艺术圈,更因为有民生银行这个背景和后盾,社会影响力和辐射面更大。民生银行保证了美术馆的运营,又没有干涉具体运营和学术主张,我觉得这些都很难得,很让人感动。民生开馆以后,我们基本围绕三条线索:历史性的线索梳理、重要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和年轻艺术家的实验性呈现;同时,把展览的视野放在国际平台衡量。首先,我们致力于对当代艺术的历史的一个梳理,有鲜明的主题。国有美术馆主要依靠政府拨款,民营美术馆就必须自筹资金了,这是压力,也是活力。我们美术馆有民生银行提供资金支持,这既保证了它的基本运营,也让学术独立性有了巨大的选择空间。此外,我们团队的年轻、富有活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民间美术馆要做的“学术”和“国际化”需要具备哪些重要条件?
学术需要沉淀,国际化也需要一步一步的积累。所有的沉淀和积累都基于民生美术馆自主的判断之上,我们自信还是清晰的,是至为宝贵的积极力量。我们制度正在不断完善,国内艺术家数据库已经基本建立,并且正在不断地充实扩大。国际艺术家的数据库正在建立之中。由郭晓彦副馆长负责的民生艺术研究中心不仅总结民生自己的思考和沉淀,同时和馆外专家保持了密切的互动,广泛搜集艺术圈的研究动向,探讨合作可行性。这就是一种制度化的保证。而我们的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多位专家组成,他们提供了大量具体可行的意见。下一步我们也在深化我们的学术制度,我们将成立一个由更广泛专家组成的学术咨询委员会,不仅有专业的艺术管理者、艺术家,还有电影、文学、诗歌、先锋戏剧等多个领域的资深从业者。另外,它还包含一部分当代艺术的批判者和反思者。
您参与的民生上海馆的展览以及教育活动的感受和取得的效果如何?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共举办了将近 20 个展览,近百场教育活动,还有一些学术讨论会与沙龙。我们美术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步树立了民生的品牌,形成了特色,这离不开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和媒体的参与和支持。我们馆丰富的艺术生态也让艺术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更重要了。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北京馆应该汲取上海馆的建设的哪些经验?您对新馆有什么样的期许?民生美术馆的目标是做成国际一流的美术馆。无论建设,还是运营,上海馆都为我们日后的发展积淀了人才和经验,储备了资讯和朋友。同时,比上海大 10 倍的北京馆不仅是我们的机会,整个美术界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机会,同时也是我们巨大的挑战。未来我们还会遵循严谨、简朴谦虚的态度,它将成为展现活力文化的重要阵地,深受国际尊重的舞台。
(周铁海 民生美术馆执行馆长)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