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态——解析王劲松艺术之途 2012-04-06 14:44:4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黄笃 点击:
在中国当代美术界,王劲松是一位非常独特的艺术家,其独特性就在于他的创作贯穿了各种各样的观念和媒介。他可称得上是中国艺术中的一个“怪才”——集天赋、直觉、胆量于一身的艺术家。

走向“新语态”创作之途

 

1987年,王劲松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分配到了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任教。

 

北京与杭州是完全不同的城市,北京是一个充满动感文化气氛的城市,这里聚集了大批的知识精英。其中的艺术精英主要由一批教授、研究员、编辑和批评家(邵大箴、刘骁纯、高名潞、栗宪庭、郎绍君、朱青生、易英、范迪安等)组成,当然这里还有非常重要的艺术媒体和艺术机构——《美术》杂志、《中国美术报》、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等。

 

这些批评家和艺术媒体对推动80年代中期和后期的现代艺术运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在理论上进行了大量的清理,而且在实践上做出了证明。因此,北京营造的现代艺术气息在80年代成为许多艺术青年最关注和最向往的城市。

 

王劲松刚进入北京时没有什么朋友,也没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他只能把时间和精力集中投入到教学上。在这一时间段内,他画的画基本上是某种不知所云的探索,实与当代艺术无关。

 

1989年 北京发生的政治事件和“中国现代艺术展”都给王劲松以很大的震动,他不仅目睹了社会的变化,而且也感受到了艺术的变化。像禅宗的顿悟一样,他突然间开始思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人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关系等问题。作为一位画家,他只能用画家的眼光和视角去分析和表现客观现实的问题。他对人与事有着极其敏感的直觉和判断,并能把握住客观对象的微妙变化和形象特征的整体性,这在他后来创作的《剪枝》、《无聊的会议》、《握手》等一批纸上作品有了些许明晰的表现。

 

1990年,王劲松和宋永红在北京当代美术馆举办了《新形象绘画艺术展》。周彦为这次展览撰写的评论文章《调侃与自嘲》一文发表在《北京青年报》上。称他们的画中“渗透的一种权且称之为‘调侃与自嘲’的心态”。正是由于王劲松作品的显著特点,他后来被艺术批评家栗宪庭称之为“玩世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之一。

 

1991年,王劲松应王友身的邀请参加了《新生代画展》。有四幅油画《大合唱》、《大气功》、《大晴天》、《大会串》参展。展览之后,评论家栗宪庭把他的作品看成是“在调笑世象百态,尤其是大众习以为常的却又是具有某种正儿八经乃至轰轰烈烈的伟大事件的” 。他把“伟大事件”描绘成与百姓相关的活动,他们可以在画面上体察到自己参与其中的身影,这是一种以幽默而诙谐的方法对现实世界的生动比喻,《大合唱》是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集体政治无意识为背景。它主要分析的是集体与政治的话题。自解放以来,集体主义是一种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理想政治形式之一,它既蕴涵了一种对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批判,也体现了一种对国家主义湮灭人的个性的讽刺。事实上,在大众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大合唱的活动仪式完全折射了在那种特殊的政治岁月中每一个人都服从集体主义革命运动的轨迹,这既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形式,又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观。王劲松这样描述了自己的绘画:

 

“…… 我不去承受美术史的神圣和伟大所带来的精神压力,我只把其看作是历史的模样,游于其中吸收一切积极的因素(我认为的)为我所用,无论是传统的、现代的、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包括民间绘画和实用绘画及其它方面的文化现象都对我有极强的诱惑力,我将努力把这来自于一切的认识溶于自我的感觉之中,潜移默化地体现在我作品的创作中.

 

一旦将我自己成为旁观式的作者,我觉得众生共有的缺陷乃是沟通人的隐蔽根源,微妙的亲近感就渐渐产生了,这就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同时,阐发了一系列的联想,并使之不断地深入,它就像一个假设的点,将我置身于整个现实文化背景之中,这里人的种种缺陷带有某种悲壮成分的戏剧性,为了适应基本的视觉经验,为了使观众一目了然地接受并乐于体味作品中的潜在因素提供某种线索,我留有一些空白,它类似猜谜游戏中的启示,能使会心的观众茅塞顿开后一场哑然失笑,能使我和观众之间形成一种合谋关系,其意义不在画面本身,而在于我和观众之间存有共同的现实文化背景,以及对这种文化背景所持有的共同态度,它也就是有了可信性,就像冥冥中桥梁,常常在时而明晰时而神秘的一瞬,两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突然达到了心领神会的境地,如同儿时捉迷藏游戏中突然捉到对方时的开心……。”

 

王劲松并不是一味讲求绘画技巧,而是注重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共同文化背景及共同态度。他选取了生活片段,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提升了一种具有讽喻和调侃的艺术语言。他借用了漫画式的造型语言,线条如同国画一样流畅写意,表现而概括,尤其是一些人物形象的空白处理,强化了“讽喻”和“调侃”的内涵,这是对当时社会语境下人们心理状态被意识形态话语掌控后苍白划一的暗示,又是对个人焦虑的表达,所以,他在画面上有意留有空白无疑表明了艺术家个人对不完整感的深刻理解。它通过画家对不同人物形象的表现,让观众去体验具像与荒诞的联系——在一种喜剧式形式中蕴涵了诙谐和幽默的批判态度。

 

他在1992年创作的《天安门前留个影》是《大合唱》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他巧妙地把被描绘的人物合影置于以天安门城楼为背景的文化氛围中——天安门城楼作为一个象征物,既有历史的纪念碑意义,也是新的历史事件的见证。事实上,在中国普通老百姓的记忆中,他们能够来到北京并在天安门城楼前合影,是一种梦想,也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幸福。这已是中国百姓的普遍心理状态。王劲松在《天安门前留个影》中把人物形象和动作画的松散而自然,甚至有的人物刻画的有些滑稽可笑。它与其说是再现了人们幸福瞬间的激动场面,倒不如说是对建筑的政治象征与人生命运捆绑一起反讽。因此,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中,他创作的作品《大气功》、《大会串》、《大舞台》等都生动地再现了生活在不同空间和日常生活中的人的精神状态。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