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谈时代、社会、生活、艺术、语言之间的关系 2012-04-11 10:50:19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杜曦云 点击:
去年看了徐冰20几万字的访谈后,顺手摘录和梳理了一下。徐冰、方力钧等人的文字给我的感受是:不耍花腔、不吊书袋、文字通俗但把问题谈的很清楚、准确。

我尽可能地让自己有一种合适的距离, 有一种脱节。我做艺术, 但要找到一个和现代艺术系统的相对位置。简单讲,你必须不在这个系统里面工作,才可能把新的东西带进这个系统。我刚才说到要和艺术系统间有一个合适的距离,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很清楚的人。不用考虑我的工作属于哪个系统,只要发挥了你的智慧, 做到你能做到的最好, 对社会有益处, 这就值得去做。你看这不比在美术馆做一个装置过几天又拆掉, 要有意思的多。它是不是叫“艺术”有何关系。它不象艺术, 但提问艺术根本的问题。简单讲,当代艺术到今天已经观念化到一个很过分化的程度。艺术家忘记了艺术的原初目的。达·芬奇那时候是没有艺术不艺术这么一说的, 也没有工匠和科学家之别, 崇尚对人类有益的创造性。我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 把人们拉回去想一想做艺术在干什么?

 

它是艺术作品吗?说不上。但它是有意义的,创造性的含量是高的。现代艺术家其实都是聪明人,但要我说,有一种智慧浪费的现象。现代艺术引诱这么多聪明人去做那些既看不懂又吓人的东西。这个系统本身其实已经滞后了。现代艺术已经变成一种经典的或者说程式化的现代艺术。这个系统已经变得没有太大意思。当代艺术中很多东西其实挺无聊。创造含量不高。在这个领域里,所有人都是学院培养出来的,懂得如何用现代流行的一套材料来制作标准的现代艺术。美国艺术学院里的老师都不是很好的艺术家。之所以不好,是他们太懂得标准的、经典的、现代的艺术方法,所以教出的学生都会这一套。现在每个人都做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东西,但是思维方式都是一样的。都是只懂得我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品。挤在这么一个狭窄路上。

 

这个领域本身其实很封闭,很自我。很多人在这个小小的领域里自我满足。这个领域已经变得有点旧。我觉得相对于今天的广告业、生物科学界,艺术思维有点太滞后了。在今天最有创造力的人其实不一定是搞现代艺术的,而是与社会发展有关的新领域。这个系统本身是不能给这个系统带来什么新东西的。我觉得最有可能给这个系统带来血液的是别的领域的东西,或者说艺术家应该从几个领域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你和它的这个位置就变得很重要了。这个系统接纳你的理由是你必须为这个系统带来一些新的、系统里没有的东西。而新的东西在这个系统本身是找不到的。必然从其他领域或两者之间的地带才有可能获得。今天的艺术变得表面丰富多彩但在方法论上却越走越窄。太多的艺术家都会做这种标准的现代艺术,真的不需要更多的这类艺术家进来了。

 

我很反感所谓好的和标准的现代艺术,在西方,培养大量的艺术学生都会做这类艺术,他们都是按照西方艺术史写作的脉络来培养学生的,所以大量的艺术家都会做这套程式化的工作,其实他们都挤在这样一条窄路上,作品都是千奇百怪,但创作的线索与思维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根本的、核心的创造力。这种对局部现象和趣味的满足,使创作停留在表层的,琐碎的,文人式的狭窄圈篱中,反倒失去了对时代生活本质和总体精神的把握,与社会现实及人们的所思所想离得远了。要是和社会和文化的进程脱离开来讨论艺术,往往是容易陷入一种很狭隘的讨论中,而且是讨论不清楚的。

 

我其实不太喜欢自传性质的和至少是直接的自传性质的东西,因为我一直认为,过分自传性的和过分生活性的东西其实比较个人,比较生理,比较临时,比较情感,这些东西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时的。我特别喜欢把自己个人的东西抽空,因为个人的东西是一种比较明确的、个人情感的,生理性的东西。总的来说,思维越简洁越好,越直接越好。我后来的作品其实表面上都很简单,这是我有意的。我现在觉得这种简单的艺术其实不坏。简洁悦人,把复杂的部分藏到背后去,这样可以面对不同层次的观众。“前卫”是思维上的尖锐和对艺术方法论上的新提示,而不是给老百姓吓一吓。

 

复杂与深刻是两回事。但大部分人习惯了奇特、深沉、复杂才是“前卫”。我是觉得我找到了一种东西,它一下跑到了一种很根本的长期讨论的一个原起点上去了,这些东西又不玄,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是以原点上谈起,绕过了文化的繁杂与累赘。因为教授要求的是他对作品解释逻辑说得通,并不要求他对作品本身的创造含量和质量负责任。因为作品好坏的标准是由解释的水平和程度体现的,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现代艺术由于西方艺术史写作脉络的发展,记录的都是可被阐释性的作品。艺术学院培养学生,也是训练学生阐释自己的作品,结果导致学生对自己作品不负责任,只对自己的阐释负责。这就是为什么艺术作品本身被别人看不懂的原因。由于这个状况,也培养了一拨“看不懂艺术”的人,他们去看这类艺术成为一种兴趣,比如很多人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纽约MOMA看一些自己都看不懂的艺术,他们培养出了一种瘾,隔一段时间就要去看一些看不懂的东西,这等于是培养出了“受戏弄”的兴趣,是视觉上的自虐。看这种不懂的、云里雾里的东西,他们会有一种自我认定感,认为欣赏这种看不懂的东西是品位的体现。

 

(整理:杜曦云)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