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故宫平面图,红墙以内2016年后无办公区。 故宫供图
扩大开放区,“把红墙内的殿宇还给观众”,是故宫的目标。近10年间,故宫开放区域已从大修前的30%提高到现在的45%以上。按新的规划,未来故宫对公众开放面积大约占全部面积的76%,开放区与非开放区的比例约为8∶2。
修缮后的慈宁宫、寿康宫,将设立与其风貌相符的展厅,与南部的武英殿等展厅一起,组成西部开放区。此外,故宫计划到2016年,将“红墙”(故宫内墙,红墙内为故宫核心区——编者注)内的办公科研场所全部迁出。
增加开放区,故宫不止在于物理空间。网络上,官方微博已成故宫沟通“粉丝”的主渠道。在一家微博平台上,“故宫博物院”粉丝已超过320万。
“欢迎大家直接上故宫网站看文物、古建、历史的介绍,比微博上多多啦!想看多少看多少!”微博上,故宫有亲和力地自我介绍。“慈禧不但外用珍珠粉,而且长期内服……”丰富的知识掌故,有趣的互动,让故宫一条微博,轻易赢得上百次转发。
此外,故宫正在筹建数字博物馆,希望将三希堂、倦勤斋、雨花阁等殿堂楼阁,进行高清晰数字制作,使观众即便不到现场,仍能看得真切。
而“防火防盗不防记者”、“欢迎社会和媒体监督”的表态,更是故宫开放和自信的体现。
迈向现代化的“大百科全书”
这本迈向现代化的、厚重“大百科全书”,除了更加开放,在展品保护、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也在努力和探索。
“我深感荣幸能够来到紫禁城——世界上杰出的建筑之一。”3月27日,故宫乾清门,爱尔兰共和国总理恩达·肯尼在留言簿上如此写道。
事实上,故宫远非“紫禁城”,远非“建筑”。它不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还是世界上文物藏品和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这部“大百科全书”里,“有学不完的知识和学问”。
2003年,故宫前任院长郑欣淼提出“故宫学”概念,对这部“书”深入解读。在“故宫学”拓宽对文物认识的基础上,历经7年清理,故宫去年摸清家底——1807558件文物。
除文物层面,这部“书”还有人的层面、制度层面——专家学者是故宫的宝贵财富;管理制度同为故宫精神财产。
除管理好财富,展示更加开放的姿态,迈向现代化的故宫,在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同在努力和探索。
单霁翔曾坦诚,故宫工作“有很多需要提升的方面”。
他一口气列了10个方面:文物安全保卫的提升、世界遗产保护的提升、基础设施保障的提升、藏品保护环境的提升、科学研究成果的提升、陈列展览内涵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文化传播功能的提升、科学管理水平的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的提升。
这些方面,无疑是故宫将要或正在直面的问题。如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方面,故宫提出,端门地区的使用必须坚持公益性,坚持为观众服务;在实现文化传播功能的提升方面,故宫将继续与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等国际著名博物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等等。
4月11日,接受强国论坛访谈时,单霁翔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一流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
【编辑:汤志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