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克制的忧伤:静态与深沉
庞茂琨的油画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作品和四川美院的乡土风有关。以“85时期”研究生创作为代表,他画了很多彝族题材的作品。和原来的批判现实主义倾向相比较,他无意在苦涩凝重的形象中去反思社会问题——“我想我仅仅是一个画家,无心无力担当改天换地的责任”。和同时代人的自我表现与观念直述相比较,庞茂琨没有形式反叛的冲动,而且反对形式与情感结合的表层化——“如果艺术家仅仅表现这个外表,那么就会流于肤浅的浪漫主义,无非是哭哭笑笑般的欢愉或感伤”。
庞茂琨创作倾向中的崇高和唯美,使他自然靠近古典精神。他笔下的彝族形象,精致而自足。他很少画男性,那些彝族少女大多面容姣美,表情平静,悄然流露忧伤,但如同圣像一般超然而又矜持。
画家的兴趣首先在对动态的把握,他的好几幅代表性作品是以动作来命名的,如《扬》、《捻》、《织》等等。他善于抓住人物动作中优美而又庄重的顷刻,把它们凝固在画面上:不是去暗示动态过程,而是把动态直接表现为静态,仿佛人物本来就是在瞬间中凝固的塑像。通过这种静穆化的处理,画家改变了对象的现实性,使它成为一种表情;同时,又克制表情的个人化,使之趋向圣洁与纯净。
庞茂琨的作品流畅而温馨,他比许多中国油画家更注意色层的丰富和色彩的细腻。人物面部的光感婉约而抒情,仿佛置身在暖日的笼罩中。其背景或者如图案,通过冷暖对比以烘托人物(《苹果时节》),或者如布景,景物深远却又与人亲近(静静的溪流》),即便是那些虚幻的空间,离人远去,也充满缓缓柔情(《扬》、《寂静的日子》)。
庞茂琨重视作品的和谐,主张主客体统一,这本身就是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而他特别强调两者在深层次的融汇,一方面意欲超越事物的琐碎与残缺,另一方面也企图摆脱内心的庸俗和混乱。但这一切,在古典艺术中体现为神性的光辉和天道的显现,对当代艺术家而言,上帝死了,作为信仰的神明和天意而今安在?已经个体化的当代人及其艺术家,能够不脱离当代文化情境又始终滞留于古典心理吗?在这里,假定古典绘画有拓展个人风格的无限可能,是令人怀疑的,也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古典主义早已坠入红尘,成为惯性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因此只有精神的前卫性即精英意识,才能塑造当代的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