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ento Mori 向死而生》执意朝向那死亡的存在 2012-04-14 14:57:08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立东 点击:
《Memento Mori 向死而生》,一个探讨“生命、存在、死亡”主题的影像群展,2012年4月13日下午5点,在阿拉里奥画廊北京艺术空间隆重推出,这也是阿拉里奥今年首个影像群展本次展览将呈现来自中国、冰岛、德国、荷兰与瑞典的7位艺术家共8件影像作品。

《Memento Mori  向死而生》执意朝向那死亡的存在

 

约翰逊曾说过,对死的思索极大地占据了人们的精神。可以事实较此更为严重:死的观念和恐惧,比任何事物都更剧烈地折磨着人这种动物。死是人各种活动的主要动力,而这些活动多半是为了逃避死的宿命,否认它是人的最终命运,以此战胜死亡。

 

——厄内斯特-贝克尔

 

生、死一直以来都是人类面临的终极问题。望生畏死,早已困守许久,对于承受者,尤其是在面对内心和肉体的苦痛之时,对死亡的恐惧会演绎地更加剧烈。

 

《Memento Mori  向死而生》,一个探讨“生命、存在、死亡”主题的影像群展,2012年4月13日下午5点,在阿拉里奥画廊北京艺术空间隆重推出,这也是阿拉里奥今年首个影像群展。本次展览将呈现来自中国、冰岛、德国、荷兰与瑞典的7位艺术家共8件影像作品。

 

有关死亡

 

‘Memento Mori’这一拉丁词语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原意为“谨记死亡”。在西方,有关死亡的艺术创作可追溯至艺术史的起源,且其中大部分作品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而这些关于死亡的艺术都意欲表达现世生活的虚无缥缈与转瞬即逝,颂扬后世的安宁和美好。如同苏格拉底的箴言“死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这些作品通常将生存与死亡进行二元对立。死亡,更多的是被看作生命的彼岸,即生命过程的最后终结;而与将生命的意义寄托于后世的西方文化不同,中国的孔子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教诲人们要乐天知命,生则重生,死则安死。然而,这一忘却或忽略了“死亡”的观念却易于将生命沦为一场没有厚度的存在。直到20世纪初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了“向死而生”( Being-toward-Death ) 的概念,才为“存在”这一主题赋予了更宽广的理解维度。

 

“向死而生”即“向死亡的存在”,揭示了人生并非是从“活着”走向“死亡”的线性发展过程。死亡始终是以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一直、并确定性地栖居于我们的生命之中。死亡,作为无法逾越的宿命之确定性与不知何时将死的不确定性始终持续性地并行于我们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因此,这个意义上的死亡不再是发生于生命的一桩客观事件,也不再是生命的完结,而是与其相共生的一种持续性状态。人类正是因为有了对死亡的确知,才能洞悉到此时此刻与当下的真实意义。因此,“向死而生”所启示的正是一种将死亡寓于生命,与死亡共舞的观念,这将使“存在”在时间的地平线上获取真正的解放与自由。

 

【相关链接】

向死而生

【视频】阿拉里奥《向死而生》:生命与死亡的共舞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