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成瘾 围观特纳奖二十年 2012-04-14 19:15:01 来源:99艺术网 廖冬云编译 点击:
成立于1984年的特纳奖其实是很本土的一项英国当代艺术奖,成立之初就一直争议不断,但是经历近30年的发展之后,这一奖项逐渐成为欧洲视觉艺术的重要奖项,被称为英国当代艺术的风向标,大有艺术界的“奥斯卡”之势。那么特纳奖是如何炼成的?在此我们将呈现泰特美术馆关于特纳奖的前20年梳理。

特纳奖史上担任时间最长的评委:泰特馆长尼古拉斯-塞洛塔

特纳奖史上担任时间最长的评委:泰特馆长尼古拉斯-塞洛塔

 

编者按:成立于1984年的特纳奖其实是很本土的一项英国当代艺术奖,成立之初就一直争议不断,但是经历近30年的发展之后,这一奖项逐渐成为欧洲视觉艺术的重要奖项,被称为英国当代艺术的风向标,大有艺术界的“奥斯卡”之势。

 

每每特纳奖的颁奖之际,除了为英国的大报小报提供消息来源之外,也逐渐地受到来自国际媒体的关注。而那些特纳奖相关艺术家来华考察、讲座亦或办展,也总能掀起国内媒体以及艺术爱好者们的狂热关注。

 

那么特纳奖是如何炼成的?在此我们将呈现泰特美术馆关于特纳奖的前20年梳理。

 

1984年-1990年

 

一直以来都备受困扰,特纳奖是为什么而存在?在这一奖项最初的年份里,从1984年的开始到1990年的莫名的停办,一直都伴随的紧张而激烈的争吵,话题始终绕不开“要如何来组织这一当代视觉艺术领域内的大奖”。

 

争议之一就是关于这一奖项的命名。很多人对其以19世纪著名艺术家特纳命名感到一片茫然,对是否以此命名以及是否恰当一直争论不休。其实这一奖项的设立者们——泰特美术馆新艺术赞助商选择“特纳”是因为特纳很愿意设立一项颁给年轻人的奖项,而在他的时代里他的艺术亦是备受争议的,不过,现在他可是已获认可的最为伟大的英国艺术家之一。

 

在早些年里,人们普遍的感觉是参与到奖项的角逐中并成为夺魁者是对艺术的一种贬低。“入围者”的概念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没有入围的艺术家们无端地成为了一项他们并没有选择要参与的竞赛中的失败者。而且关于这一奖项为什么而存在的定义也是不确定的:是对那些已然成名的英国最受尊重的艺术家作品的一种再肯定么?还是应该重点关注那些有潜力的未来新星?而且如果入围者名单上这两类艺术家都有,那该如何判定。

 

至于谁赞助了这一奖项也充斥着争议,至今第一位赞助人仍然是匿名的。怀疑声来了,是否有什么商业利益在进行幕后的操纵?

 

首届特纳奖颁给马尔科姆-莫利的决定是不讨好的,主要在于自1958年起他就一直居住在美国,而他甚至都没有现身领奖。第二届得主霍华德-霍奇金则比较顺利,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面对那些批评声,1987年起特纳奖开始有了一些改变。对展览规模的要求增加了,红色印刷的文字有了转变,开始强调获奖者是“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而不是“对英国艺术做出了最伟大贡献的人”,阐明这一奖项并不是机械地颁给英国最伟大的在世艺术家,而是在前一年的作为中有着足够影响力的人。并且终于有了一位新的赞助商,一家美国的投资公司取代了第一人赞助商(此人系Oliver Prenn,新艺术赞助商的成员之一,而不是传闻中幕后操纵者)。

 

1988年,泰特迎来了一位新馆长——尼古拉斯-塞洛塔,关于特纳奖的条款和合约也有了新的思考。自那以后只能颁给艺术家,而不是此前年份中规定的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的任何人都可以被提名,包括有策展人、评论家以及管理者——塞洛塔本人也曾在1986年因为伦敦白教堂美术馆的再次开幕获得提名。更重要的是,取消了以选拔方式产生提名者,然后为提名艺术家举办展览产生最终的获奖者的方式,而是直接由评委会宣布获奖者(托尼-克拉格),并且来年在泰特举办其个展。

 

即便提名程序如此不受欢迎,但取消它却招致了更为强烈的抗议。评论家和公众有点痛恨被剥夺了去评比作品的机会,再不能对甄选程序表示不赞同,也失去了去预测谁能获奖谁不能获奖的乐趣。于是,1989年提名程序又回归了,并稍稍地有了改进:评委们通过对过去12个月的展览进行评估,以此产生7位入围者,最终产生那一年的获奖者:理查德-隆。

 

有人认为特纳奖关于竞赛以角逐出最终获胜者的理念是对艺术的一种贬低,也有人斥责这样的竞赛不过是吸引广泛注意力的最有效的方式,鉴于此,星期天泰晤士报认为这一奖项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绝境”,尽管如此,泰特似乎对这些媒体报道并不上心。而最终在接下来的那年,随着赞助商德崇证券的破产,特纳奖被迫取消了,而一些人则认为它将不复存在。

 

【相关阅读】

【盘点】九件将特纳奖推上风口浪尖的作品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