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苏富比选择年轻艺术家作品上拍的策略 2012-04-18 10:12:19 来源:雅昌艺术网 点击:
香港苏富比2012春拍试图将中国70年代的艺术家作品往浪尖位置推去。从拍卖结果可以看到70年代艺术家贾霭力与张恩利的作品价格均破了其个人拍卖纪录。对于这次苏富比的选择,可谓褒贬不一,有评论指出,这是国际大画廊盯上了中国70年代艺术家。

贾蔼力《苍白的不止是你》

贾蔼力《苍白的不止是你》 

 

香港苏富比2012春拍试图将中国70年代的艺术家作品往浪尖位置推去。从拍卖结果可以看到70年代艺术家贾蔼力与张恩利的作品价格均破了其个人拍卖纪录。对于这次苏富比的选择,可谓褒贬不一,有评论指出,这是国际大画廊盯上了中国70年代艺术家。过于急切推动这些艺术家在市场上的进步,对于这些年轻艺术家而言是一个伤害。为此,记者采访了香港苏富比中国及东南亚区高级董事,当代亚洲艺术部主管林家如,由她解开香港苏富比拍场上的“70年代艺术家”之谜。

 

推出70年代是为拓展藏家的视野

  

记者:为什么这场春拍会重点选择70年代的艺术家群作为一个主推的方向呢?

  

林家如:这是一个规划,我们的规划单元,最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想要拓展一个市场的多元性、多元面貌。其实在我们拍卖场次里边有一些比较特别的群众,我们与一些资深的欧美藏家有深厚的关系。现在很多欧美藏家,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对当下最新的艺术资讯取得不方便,很多人可一年去不到一次北京或者是上海。他们对于年轻艺术家发生在中国当下最新的部分完全不了解,我们希望透过这一次的单元规划,能够让他们接触到像贾蔼力这样的艺术家。这一次询问度非常高,很多不知道贾蔼力的人都纷纷来问我们谁是贾蔼力?谁是王光乐?拍卖场本身也是一个平台,会让一些国际藏家接触到中国当代的一些现况,这是我做这个单元最大的目的。

  

第二个方面,要拓展收藏家视野,不可以老是看那些重要的艺术家,像张晓刚、王广义等等。我认为想很多藏家手上该有的也有了,要怎么让他们延续自己的收藏,这对我们来讲是相当重要的。之所以做这个单元的规划,是我们想拓展市场的一个广度,而不是太集中在某些族群而已,我们早期也做过像装置、摄影、录像,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想这么做的。

  

年轻艺术家要成功,必先过资本市场这关

  

记者:这次主推的贾蔼力早前也有传闻白立方画廊在香港设店原本的首展也是贾蔼力的,没想到这次你们也会推他,为什么会选择推他呢?

  

林家如:基本上来讲我们名单规划里面有很多人。因为我们是拍卖公司,也不是说我们真想要收哪些艺术家的作品就一定征得到。选择贾蔼力有一个好处,基本上来讲他的创作量很少;第二个方面,拍卖有一个特色,我们非常注重于二次市场,贾蔼力的二次市场需求量非常高。艺术家每次在画廊里边办个展一定都卖掉,而且全部卖光,变成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所以他有二次市场的存在。其实苏富比是第一个拍贾蔼力的,两三年前拍过,成绩也是很亮眼。这次是因为尺幅大,出来的单价高,大家感觉好像吓了一跳。现在很少年轻艺术家画这么大的作品,当然单价来讲引起很大的关注性,因为他本身二次市场需求很高,我们在规划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所以推出来的效果也很好。

  

还有最主要是艺术家跟作品本身好,第一个艺术家的知名度也高,因为画廊在做各方面的推广都做得很好;第二个方面,艺术家的作品很好,喜欢他的人,就算很多人不知道他,也会喜欢他。因为作品本身已经会说话了,胜过于我们去推广任何的东西,这是相当重要的,最后还是要看创作的质量,我认为这些都是相互呼应的。

  

记者:拍卖结果出来后,在微博上也有一些议论。其实贾蔼力最初推出是“站台中国”,他们去看这个事情的时候,会觉得这次好像是一个国际资本去推年轻艺术家,怕这些年轻艺术家可能过两年之后会有直线的下调。

  

林家如:这也是我担心的。不过也可以给你们一个回答,其实我和站台中国有很好的合作关系。我跟孙宁非常熟,跟她拍完之后我们有吃过饭、讨论过这件事情。我们在做拍卖的同时,对年轻单元规划是非常谨慎和小心的,我知道有一些拍卖公司他们做70年代搞一个专拍。我们不想这么做,我只想搞七到八张相应的艺术家作品。为什么?我只想选择好的作品,好的艺术家推荐给我们的藏家,拍卖公司主要做二次市场部分,年轻艺术家还是要归于画廊。我刚刚说过贾蔼力是因为他二次市场有很大的需求,我们也知道私底下有在流通了,基本上我他的各个方面的条件很成熟。以我对贾蔼力的认识,对他的担心还比较小。个性的问题,还有各个方面,因为画廊也在代理艺术家,也在培育艺术家。你们刚刚提到,拍卖是很多艺术家是无可避免的一个途径,我也同时跟画廊讲要如何利用这个平台,如果能够克服这一关,资本市场这一关,这个艺术家会相当成功的。因为他是用一种平常心看待所谓商业的操作,我觉得不要忘记拍卖公司本身真的是一个很高的国际平台,对艺术家来讲,对画廊来讲都是一样的,这样的一件事情的呈现,对YQ、对站台中国都有一个正面上的帮助,其实是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让三方都能够持续保持个良好正常的发展,这是最重要的,就是艺术家、画廊跟拍卖公司之间,这也是我觉得做这么一件事,我才觉得有意义的。其实我们看了很多艺术家,很多也不见了,这都不是我们期望的,尤其是好的艺术家。

  

当今中国当代艺术最大困局:对外交流停滞

  

记者:在2008年的时候你们也做过装置、摄影,但是到后来好像这个单元也慢慢的没有了,因此我们担心会不会像青年艺术家的这个单元也像装置、摄影那样没有了?

  

林家如:应该这么讲,市场都有不同的潮流,连拍卖市场都一样。就像做设计服饰的也一样,都有不同的潮流和不同的流行趋势。由于藏家的口味不断地在改变,基于拍卖公司来讲,我们有代理的作用,我们也知道藏家的需求在哪里。之前为什么会做装置,这个方向我们还是有的,像这次我们还是有装置在里面,虽然没有拍出,可是我不觉得它代表一个失败。而且我还会继续尝试,摄影也将不断地在我们的单元里边一直有,每次拍一定有。我不会放弃这个单元,为什么?它是真的多一个渠道、多选择的平台,给不同创作媒介的艺术家,对他们来讲是一种鼓励,是有存在的必要性。所以我们会一直做这件事情,不会去以成交结果来取断所谓的成功跟失败。因为我觉得像贾蔼力作品,今年拍场上的表现,大家觉得很成功。问题是贾蔼力要是今年作品没被拍掉是代表失败吗?我觉得不一定,因为拍卖没拍掉的原因有很多,第一个是估价问题,第二个是创作作品的问题。这一次的作品,贾蔼力的作品为什么这么成功,是因为作品好,尺幅又够大,是有很多内在条件构成这样一个价格。但大家对拍卖结果比较断章取义,只看到表面上的一个成交结果决定是所谓成功跟失败。我不会这么看,因为基本上来讲,我们做市场经营是要长久的,我们会做70年代也是为了长久的发展,因为市场必须要不断地走下去,不断有不同的风格呈现。70年代艺术家这个单元的规划,呈现中国当代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正在发现的潮流趋势,告诉很多藏家不应该只看现在的一些表象。

  

在拍卖里面常看到的,其实现在有很多不同的创作类型跟形态发生。在70年代艺术家中大家也会发现我们有推抽象的王光乐,因为其实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族群本身已经跟张晓刚、跟王广义这个阶段性的族群完全不一样了。整个艺术家的生长背景不同,创作符号绝对完全不同,其实对收藏家也一样。我们现在面临的收藏家是越来越年轻化,推太过于“文革”类型的符号给他们,其实他们也会没有兴趣,反而会喜欢像张恩利、贾蔼力这类型的作品。因为他们会觉得与时代有一个互动性,所以我们也必须要跟着市场在走。尽管规划这个单元,现在有很多讨论,但能引起大家去关注这个族群的艺术家,这样看来是一个好事,因为有关注力了。现在国外很多藏家也慢慢开始关注中国当代年轻的艺术家,为什么?从90年代初,应该是2000年初期,中国当代最大的一个问题点,现在停滞了所有对海外交流的展览。像早期90年代初,有张颂仁他们不断地在办像威尼斯双年展等各个方面的当代艺术展。当拍卖市场成功之后,在国际交流展览这个部分停滞,反而减少,对很多国外藏家来讲,他们少了很多机会去认识中国当代。

  

举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我有一个外国的客人,他停止收中国当代艺术品很长一段时间了。该有的艺术家名单,重要的艺术家作品他都有了。最近他去了一趟北京,因为他很久没去北京了,经过香港的时候很兴奋地跟我讲“中国当代年轻艺术家有新的不同类型,比如有人开始画抽象”。他觉得相当有趣,其实这就是资讯取得途径的问题,他们中间有一个很大的资讯的断层问题,对中国当代艺术了解的老了一辈藏家还停留在所谓的“文革绘画”部分。他没有跟近年新一批成长起来的年轻艺术家有一个互动,由于很少看到这方面的资讯。其实我们做这个单元真的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让国外的藏家知道中国当代艺术发生什么事情;另一方面也告诉他们新的绘画形式的现状。其实在亚洲,尤其像国内很多年轻收藏族群本来就开始收张恩利、王光乐的一些作品,这是互动性最直接的迹象。当然做拍卖公司必须要跟着市场走,点出来这个趋势、潮流对艺术家来讲也是一种认同。我觉得他们也会更清楚地知道,实际上真的有人在支持他们的创作,这样的方向是可以去被肯定的,对市场来讲比较正面的。
 

 

【相关链接】

贾蔼力550万港币落槌 谱写70后艺术家市场新格局?

 


【编辑:易小燕】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