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美术传媒拍卖有限公司启动 特邀专家座谈会发言
牟建平(著名艺术市场评论家、书画家):
美术报进军拍卖行业现在是恰逢良机,因为去年中央就提出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变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道路上,抢得先机很重要,谁抢得机会,谁就有机会发展壮大;第二、美术报多年来一直都处于国内美术界的龙头老大地位,特别是它的专业性、影响力和号召力,都是一般报纸和媒体所不具备的,这是美术报的最大优势;第三、艺术品拍卖未来发展空间很大,文化部在今年2月28日提出,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艺术品市场行业到2015年总交易额要达到2000亿,目前是才1000亿左右,可以说艺术品拍卖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如何利用优势搞好拍卖?我觉得首先要搞好定位,美术报要先在地域站稳脚跟,形成自己的竞争力,发展自己的独特品牌和优势拍卖项目。其次要利用专业优势,做好价值挖掘。美术报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对个别拍卖门类和版块进行学术梳理、价值挖掘和市场引导,这也是美术报拍卖工作要研究的课题。如何把美术报多年积淀成的专业软实力,转化为市场硬实力,当前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个人十分期待的。
吴少华(上海市收藏家协会会长,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上海文物博物馆学会会员):
今天,我们的市场不缺拍卖公司,而拍卖业态又出现了种种问题,所以开一个拍卖公司容易,要办好难。在这样的形势下,浙江美术传媒拍卖有限公司首要是培育市场,要成为品牌拍卖公司,首先要理清自身的优势和资源:一、区域文化的资源。现在浙江跟上海、江苏已经连成一片,这是全国经济最发达,艺术品成交最红火、购买能力最大、艺术欣赏能力最高的一个区域;二、平台优势。、在中国的艺术领域中,能够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媒体品牌现在并不多。但是美术报至少在这个领域中是一个品牌;三、资源优势。浙报集团的多家媒体资源及中国美院的学术背景,这些都是我们资源上的优势;四、市场优势。浙江藏家的购买力,在全国是非常有名的,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而拍卖公司的操作经营,需要有一定的思路。首先要求我们的团队必须是专业化、信息化、职业化的。文人经商,要成为儒商,我们必须要去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我们要跟着市场走。今后主打目标,我认为先低再高,先易再难,先搞几个点,再全面覆盖。此外,我们还可以再拓展一下拍卖项目,比如纳入文化产品知识产权的拍卖等等。
罗宏才(现任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天在此,我想谈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拍卖从1992年发展到现在, 20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国内的拍卖业已发展成熟。然而拍卖市场强手如林,各个拍卖公司已经有自身相对独立的一个操作策略。美术报拍卖公司若想后来居上,在如何确定自己的优势,如何开拓市场,如何在中国巨大的艺术市场分一杯羹等方面都要有计划和谋略,仅仅是拥有资源、优势还不够,还要有一个理性、深刻的反省和理解。能否准确地理性定位,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我想谈一下资源。我们的拍卖公司最大的一个区域优势就是西湖,环西湖生产过许多艺术品,需要我们重视和发掘。所以我希望学术和拍卖联合起来,对环西湖地区近几百年的艺术品,重新做一个学术梳理。此外,要跟美院联系起来,创造一种模式,寻找一个范式,比如推介、赞助年轻学子,以回报社会再反馈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最后还要重视以杭州为主导,链接整个长三角平原之间的一个互动。
最后谈到品质,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品质的塑造是任何一个拍卖业界都需要追求的,品质的塑造应该有它的高度和起点。
求真求实、责任拍卖、道德拍卖、品质拍卖、效益拍卖。我想大概总结出来就是这20个字。
卢夏(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副馆长):
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美术报》已经成为美术界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权威性专业媒体。众所周知,中国美术学院是我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可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的杭州艺专,它先后培养出一批享誉世界的中国现代画家,如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如雷贯耳的名字都出自于此。
浙江美术传媒拍卖有限公司在如此专业背景下正式启动,要抓住杭州人杰地灵和艺术人才辈出的地域特色。杭州艺专培养出的为中国现代主义绘画之探索创造重要价值的艺术家无疑是浙江美术传媒拍卖的优势之一,在征集拍品的过程中应注重拍卖标的物市场价值的可塑性,除却业已形成天价的艺术大师作品,要把更多的工作重心聚焦在发现和挖掘具有市场潜力的、出自杭州艺专、目前并未在国际拍卖市场中被拍出天价的众大头名家,这将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具体操作中要注重拍卖的科学性、真实性、客观性和前瞻性,建立中国现代绘画本身的真正市场。
陈华棣(福建省收藏家协会会长):
现在整个艺术市场的大环境,就像我们现在国家所倡导的一样,大文化、大收藏、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么好的时机之下,推出浙报美术传媒拍卖有限公司,它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艺术品市场有着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未来,首先中国人多,有钱人也很多,同时现在已经有很多的企业家在关注收藏,这又给我们的拍卖市场注入了一股有力的强心针。
对于如何让拍卖公司做得更好,我觉得艺术品应该在其列,但要有强项,要有重点。如宣传画、木雕、瓷器等,这些也可以纳入,但是要有方向,主打什么类别要有明确的定位。
贺善达(浙江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办拍卖公司,我想对美术报来说是有点压力的。因为现在艺术市场不缺拍卖公司,而拍卖公司的操作,真的有难度。
但是作为企业,因为要生存,那就得想办法。首先要征集到好的作品。在操作模式上也不能和其他拍卖公司雷同,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长、特点。这样才能做出自己的品牌,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其次,在讲效益的同时要讲人性,讲责任。现在拍卖市场上鱼龙混杂现象太严重,这是防不胜防的事情。再者,做好标的买、卖方的对接工作,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另外,用好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美术报这两大媒体载体也很关键。
杜金康(浙江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知名收藏家):
美术报拍卖的优势,我谈三点。
首先是具有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美术报创办19年,19年来美术报与很多艺术家都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可以说不少艺术家都是在美术报的关心中成长起来的。美术报做拍卖,我相信我们收藏家,一定会把自己最好的收藏品送给美术报拍卖行;第二,宣传策划优势;第三,资金优势。
此外我也提几个建议:第一,一定要做到保真、诚信、规范,这是最起码的。可以少拍一点,但尽量拍品保真;第二,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我们要立足本体,先从熟悉的人做起,做出品牌之后,可以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浙江有中国美院这样一流的艺术院校,又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化。在这块地域上做拍卖相信这是没有问题的;第三,要创新拍卖模式。因为时代在变化,而我们有美术报强大的资源优势,可以邀请美术报的读者,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拍卖当中来。
作为一个美术报忠实的读者,我在这里表个态:只要美术报需要,我一定把自己得意的作品拿出来,支持、参与美术报的拍卖。
任道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论家):
浙报跟中国美院合办的美术报,充分发挥了专业化、学术化、信息化、大众化这四个优势。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美术报有几个特色,第一与时俱进,第二内容丰富,第三图文并茂,第四雅俗共赏。任何事情要讲天时地利人和,美术报办拍卖可以说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天时,现在可以说太平盛世;地利,杭州长三角是文化积淀深厚、经济发达的地方;人和,美术报长期接触的是艺术界的评论家、鉴定家、美术家、收藏家、投资家,所以人脉很广。有了这个良好的基础,当然可以做拍卖。此外,还有着中国美术界的“黄埔军校”称号的中国美院的支持,这所院校培养了大批的美术人才,这种优势也要发挥。
此外还有四点是需要克服的:第一、定位。要把自己的特色搞出来,要扬长避短;第二、诚信。要利用美术报广阔的人脉,把专家库建立起来,以减少失误,力求做到保真;第三、学习。学习做好各种关系,包括跟藏家、买家的关系,还有学习作品的估价等等;第四、灵活的体制。凡是做得好的拍卖行,它的体制一定是非常灵活的,这方面领导要开明,让做拍卖的同志能够有责、有权、有利,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章利国(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市场研究专家):
美术报办拍卖公司,它在三个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
一是信誉度高。浙江美术传媒拍卖公司是跟浙报集团、美术报有关系的,是跟中国美院有关系的,这个信誉度是很高的。中国目前的确不缺拍卖公司,但是有这样高信誉度的拍卖公司还是少见的;二是影响度高。浙报旗下有多家媒体,可以把拍卖公司的信息迅速地传递出来,这是比较明显的优势;三是联谊度高,就是人脉资源比较丰富。美术报拥有一个很大的读者群。这么多年跟藏家、买家也有很多相互的交往。美术报的优势特别集中在现当代艺术,尤其是书画版块。因为美术报办报19年来,主要关注的领域还是这两块。当代的名家,美术报几乎都有所联系。
另外,我也有点忧患意识,我觉得现在拍卖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已经是很难做了。拍卖市场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拍卖团队要有高度的专业性,要不断的学习,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既真正懂得市场种种规则,又能够懂得运用规则的人才。
马健(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兼任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艺术产业部副部长、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拍卖公司是美术报品牌的延伸。但美术报自身的这个品牌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可以为拍卖公司经营带来益处;一旦经营不当,就会影响到其品牌的美誉度。现在一些拍卖公司也依托好的品牌,做得并不太好,品牌的美誉度在它涉足拍卖领域之后受到了影响。因此拍卖公司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进行品牌维护、管理。经济指标毋庸置疑,还有品牌指标,都需要设立在一个规范、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考核。
在市场定位方面,多数拍卖公司关注的是拍品的估价、总成交额,重视的是大拍。想在这样的环境生存和发展,需要抓大不放小。有两个原因,一是培育和引导艺术消费的需要。在严格把关的基础上,通过月拍筛选出有所取舍的拍品,从小拍开始做。二是利用艺术家资源,征集实力派艺术家或美院优秀学生的作品,开展包括网络拍卖等操作模式。
【编辑:张长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