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和2012,国际拍卖巨头在应对艺术品市场调整时,先后打出一组沉淀多年的压箱底的应对套路,上一次是自由港的仓储服务,这一轮是私人洽购。
有国内媒体向我咨询私人洽购详情或哪怕是一些基本概念,但我说对于我本人管理的公司,既没有相关的营业拍照,也更谈不上实操经验,所以回答不具备权威性。但在这里,还是可以分享一下我观察、分析后的领悟。
谈“私洽”前先说说“仓储”。08-09那一轮席卷全球的恐慌不会忘得那么快吧?即便到不了八十年前“大萧条”的地步,西方的经营者是必须准备好过冬的衣食住行的。在艺术市场,随着新加坡自由港的启动,CFASS这样的高规格、大规模的仓储中心即应运而生。
在没有中国四万亿拉动的情况下,向“仓储”要业务或者哪怕是一些救命的现金流,本来是很靠谱的思路,彰显了国际公司的老到。来自其百年经验的逻辑是,拍卖业务的前提是卖方市场刺激竞价成交,但当市场趋冷时,观望气氛浓重,艺术品的换手率下降,流动性减退,存储需求增加。实力雄厚的大客户不急于割肉,宁愿将近些年收购的宝物藏于安全场所,最好有专业展示最为增值服务,同时自己也好梳理一下思路,为建私人博物馆静下心来做做功课。勾践在吴国卧薪嚐胆,也还要仰仗范蠡在老家厉兵秣马嘛!自由港的免税政策将“深挖洞、广积粮”的成本降到了很低的程度。
当然,接下来中国市场以及与中国买家相关的井喷现象似乎打乱了国际拍卖行“仓储”业务发展的既定时间表,只不过这一突变给其老本行“拍卖”带来了更加诱人的增长曲线。但是,会出现“W”型,即二次探底吗?无所谓,更狠的拆招来了---私人洽购。
“私洽”在11-12年度国际大行的业绩报告和前瞻策略中佔据了显赫位置,佳士得甚至刚刚将其美国区主席任命为国际私洽总管。但实际上,其“仓储”一招中就已经暗藏了“私洽”。
想要赵无极吗?有人考虑出货,但物主不愿送拍,低价落槌或买家拖欠甚至跑单的风险太大。照片马上发到您邮箱,可以安排看实物。价格已经包含了佣金,决定要就将款打到本中介账上,款到即放货。
这似乎缺少靠与别人竞争来印证自己眼光的过程,也没有最终胜出后的荣耀,但对自信并信任品牌仲介的交易双方来说,在市场低迷或信用缺失时很有採纳的必要。对拍卖行来说,媒体曝光度下降,但收益未必减少太多,搭建舞台的成本省去不少,财务健康更有保障。
然而“仓储”和“私洽”都不是以拍卖作为单一业务的国内拍行所能复制的,首先没有仓储牌照,其次拍卖法不支持“私洽”。除了法规层面的障碍,国际老牌拍行在仓储服务的专业性和私洽业务的丰富资源,也不是可以轻易模彷或PK的。特别是多年积累并精心呵护的拍品去向及客户取向的庞大资料库,才是支撑私洽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来源永乐官网)
【编辑:易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