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大地颤音》之一 130X100cm 布面油画 2010年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经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青原行思借用“看山是否为山”的议题,层层递进地揭示出认知的不同状态:即初始停留于感觉层的“知其然”状态;尔后,智识层面的“知其所以然”状态;以及,彻悟之后以万物之目实现的“天人合一、山水自在、自然而然”状态。——若将此禅理放之于当代艺术中,适用亦然。
如今,当代艺术处于视觉文化的时代,它逐渐表现为一个“物”的景观并对人实施着意识形态的影响。从先前的“眼见为实”到当下的“亦幻亦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视觉奇观,在一定范围内生发出艺术语言的苍白与枯竭、以及艺术观念的膨胀与痴肥。
“看山是山”的艺术家们玩味着画面形式和图式花样,并自以为“知其所以然”地注入浅显单一的观念,在不具备语言复合性、多样性、以及绘画性的依托之下,因势利导地满足快速更新的大众视觉文化消费需求。殊不知,在修辞语言升华为审美语言,在审美的基础上赋予艺术语言以可能的观念内容,才是其作品的价值所在。
对此,艺术家张杰认为,“我理解的当代艺术也许还需要对艺术本体的审视。所以,作品更关注于对艺术语言本体的研究和文化差异与精神体验的关系;更着眼于社会功能之外的审美功能,回归画面精神与情感的表现……”从张杰创作的《昇》系列、《大地之源》系列、《连线》系列,再到《带红印的山水》系列,艺术家以山水为母本,浓缩了各种山水议题的表象:苍茫太虚,气象莫测,错落迭加,幻象丛生……表象之外,山与水的自然风景在张杰的笔下,更饱含着对艺术的痴迷与探索,承载着自我思想的揭示与情感的呈现。
在艺术家所构筑的油画山水幻象中,灵动多变的笔触与肌理背景,共同形成一种充满旋律感的笔意表现。中国画大写意般的用笔意味在朦胧变幻的画面中,不仅愈加滋养了油画笔触自身的表现性,而且又赋予作品本身以迥异于西方的独立的东方品格。由此,旋动奔突的笔触、厚薄冷暖的色彩,相生相发;凝思与吟味、追问与力量,在东方文化语境与西方油画风格的融汇交错中,时隐时显。
山水之间,纳万象;山水之间,总关情。一如张杰所言,“如果把所有的情怀与思绪都仅仅局限于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对视觉的冲击与愉悦捕捉,那么,难免沦于局限与肤浅之列。我认为,只有人性化、人格化的自然,才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表征风景。”艺术家寄情于山水,同时,又以宗炳“澄怀观道”式地提前放置心灵归属于山水,且超越于山水。这不由让人想到,海德格尔曾经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Hlderlin Friedrich)“请赐我们以双翼,让我们满怀驰骋”的诗句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生存尺度:诗性的尺度。而这种“诗意的栖居”在张杰构筑的山水幻象中,以鹰眼的视角俯瞰式呈现。他以宁静和超越来鸟瞰山水风光,并在删拔大要、凝想形物之后,去追问心灵超越的处于幻象之外的“实在”,成就自我的精神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