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雪》DIANA作品
一年一度的草场地摄影季——“阿尔勒在中国”于草长莺飞的春夏之交再次到来,笔者就此专门跟踪了三个展览,分别是盐马帮《浮雪》、草料厂2厂《草场地的一些片段》、红一号院《跳》。笔者认为这三个展览就展览地点和展出形式,在餐厅内或画廊之间的外部墙壁作为摄影作品的展示空间,打破了惯性思维对该媒介的常规理解,他们探索了展览的另一种味道,或者说更加“接地气儿”了。
盐马帮《浮雪》——转瞬即逝的个体消融
走进盐马帮,三五文艺范儿十足的“各类青年”簇拥在一起,品咂着墙上的作品。参展的两位艺术家来自西班牙和上海,虽然处在两种文化背景下,但作品所要表达的个体与社会的对抗倒是异曲同工。笔者有幸参与了本次展览的部分布展工作,期间与参展艺术家DIANA进行了交流,她说本次参展的4件作品都是在不同的地点拍摄,并且拍摄主体都是自己腰部以下的裸露身体,使女性的柔软躯体对抗于坚硬的墙壁和石砾。说话时举手投足中透露出西班牙人的豪爽与奔放。
策展人简内说“浮雪”表达的是诗化的对抗状态。这次跨文化的对话共同呈现出个人在寻找自身定位时的无助、孤独与绝望,对抗终究会走向迟暮,并有意无意中消融在社会公约的汪洋中,转瞬即逝。
草料厂“放映”《草场地的一些片段》
笔者到达草料厂2厂时,展览正处于热火朝天的忙碌中,来回穿梭的工作人员中,笔者与草料厂老板赵松洁进行了短暂的交流:“《草场地的一些片段》已经布展结束,你可以去看看,假杂志马上布展,明天下午《高压线下的艾荷华》将在这里放映,我很忙,6点之前要准备就绪。”
《草场地的一些片段》是五位艺术家的摄影群展,作品参差的摆放在生活化的餐厅中,特别舒服。作品展示了几位艺术家近年拍摄的草场地的人与物,草与木,兴与衰。一张张朴实的村民面孔让人想起米勒作品中人们的辛劳,破碎的瓦砾间勾起笔者对“草场地艺术区”兴衰的感叹。往往是发生在身边的一些片段才能对观者产生触动,引起共鸣,因为它最接近生活,最有生命力,于是艺术家们端起相机记录下了它们。
《跳》或不跳就在那里 不卑不亢
红一号院里的这些照片不是挂在画廊里,而是在画廊与画廊的外部空间,作品中一个个跃起的青年反映了中国年轻人的乐观精神。它们诚然是肖像,但也可以看做是关于未来的寓言,当然,你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在狭窄小道的中间,上面是一线的天空,下面是砖石交错铺成的地面,抬头看这些头顶上的“跳跃者”,我们能理解他们么?我们被他们腾空而起的瞬间所吸引,抑或只是希望?
这三个展览的作品出现地点是公众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餐厅和街道,艺术在这里做到了到人民中去,接了地气儿也就扎下了根,避免了空泛与不切实际。同时,也使得餐厅与街道成功转型为艺术展场。生活在村里的每一天,都能看到它们,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