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首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纪实 2012-04-24 09:29:37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王林 点击:
国内外有很多双年展,但还没有一个以“青年美术”命名的双年展。而青年美术之于中国,一直是推动当代艺术和视觉文化发生变革的力量。而重庆的青年美术创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中国名列前茅并一代一代延续下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览主题变化

 

翻阅了首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的相关文献资料,在渐进的四份展览方案中,其第一和第二份展览方案对于主题的确定是“艺术的文化想象”,这是策展人对展览的学术期待。从主题中可以见出,策展人更看重艺术基于文化传统与文化现实的个人想象。在第三份展览方案中,展览主题变成了“当下”,而用“当下”这一概念取代“艺术的文化想象”,策展人也不知个中原由。对“当下”概念,资料中是这样解释的:“综观人类文明的发展,乃是由无数个‘当下’有机体连接在一起,才变成了我们所谓的历史。”展览主题的确定应该有价值判断的方向,而“当下”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并无任何策展思路。策展人认为当代艺术既是一种当下在场状态,在社会的现场里,在政治的现场里,在生活的现场里,在文化的现场里,在充满当今问题的当今世界,同时艺术又护卫着人的独立、自由和不断丰富、深化和升华的可能性,在不同文明、文化、地缘、地域、阶级和阶层之间,承担起心灵沟通与精神交流的使命。基于展览的学术要求,策展人再次提出同一命题,并作了适当调整,以“当下艺术的文化想象”为题,并作了详细解释,这样展览主题才得以确立。

 

想象力的守望

 

艺术展览不是对当下现象随波逐流的聚合,而是有自己的价值选择和文化方向。展览总是一种选择,而学术性展览之所以要设定主题,无非是以策展人对主题的文化理解来考虑择人理由和问题范畴。在当今时代,中国艺术面临着资本的权力,面临着他者的选择,还面临着种种操控共谋的关系。在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中,艺术家如何从自己的文化身份、文化定位、文化方向出发去利用古今中外的文化资源,创作出具有个体性、创意性的作品,重要的一点就是艺术家具有何种想象力。这是策展人在展览主题中所看重的东西,也是这次展览策展有针对性的观念。青年艺术家是生活在当下社会中最敏感的人群,针对前段时间青年艺术所呈现肤浅性、平面化、消费性、流行性的特征,策展人更强调艺术中的“想象力”。想象不仅基于客观现实事物,而且呈现了人的思维能力和价值理想,是个人主体性的产物。黑格尔说过,“想象是创造性的,属于这种创造活动的首先是掌握现实及其形象的资禀和敏感,这种资禀和敏感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在心灵里。”在今天青年艺术创作中,现实世界与主体发生关系,通过想象表达的不是直接的符号性认知,而是深度体验。对象只有经过主体的酝酿和孕育,然后才能呈现为艺术。艺术强调主体价值,主体价值不是纯粹个人的,而是在文化语境中发生的,和传统文化资源相融合的,并能够从中转化出艺术创作有力量的东西。从文化语境到艺术创作的方法问题,必须与文化想象联系起来,方能达到当代艺术所需的文化深度。正如展览主题所阐释:“考查当下艺术特别是青年艺术在中国人历史经验和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想象,无疑有助于我们把握未来历史的走向,从而为我们重新观察现实世界提供新的视角和视野”。强调艺术的文化想象,是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艺术家透过流行文化和商业时尚的表层,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潜力,创作出真正具有个人主体性的作品,而不仅仅是对当下现象的一般性呈现。双年展以“当下艺术的文化想象”为命题,激发艺术家对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思考和沉淀,以想象的深度和自由去激发艺术活力,使人们看到青年一代具有怎样的内心世界和创作追求。

 

主题是不是限制

 

展览需不需要主题?主题是不是命题作文?主题与选择参展艺术家是否相关?是主题确定艺术家,还是艺术家阐释主题?这一连串问题,引伸出策展人与参展艺术家的关系和各自对展览主题的态度。主题展览是一种选择,它不是博览会。太宽泛的概念,使主题过于淡化以至失去针对性;太狭义的概念,容易束缚展览的内容和规模。对大型双年展来说,需要对学术方向的把握。因为展览需要面对公众,而参观展览的人员其文化水平和生活态度各异,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就需要展览的文化引导。策展人对主题的确立,就是为了呈现某种文化倾向,带给观众以审美思考的范畴。

 

策展主题,需要艺术家自身去把握。主题的产生,是策展人在理论上的思考,但艺术创作不等同于理论考量。有思想的策展人同样反感命题作文。学术展览的主题,是策展人对艺术文化思考的结晶。策展人与参展艺术家就像是相交或相切的圆,共同点是可多可少的。主动权仍在艺术家手中,他们和策展人在对社会文化的思考中产生交集。展览内容其实并不是由策展人完全把握的,有的艺术家因为作品与展览主题的相关性而参加展览,其思想倾向与展览主题比较契合;也有艺术家根据展览的需要,创作新的艺术作品参加展览。而艺术作品进入特定展览中,在新的场所又重新生发出其独特的意义。所以策展人确定的主题与艺术家的创作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是在一定范畴的文化场域里互相开启的关系。

 

III 作品审查的制度问题

 

由于参加展览的艺术作品在公共场所展出,任何展出都会对作品进行一定的筛选,也会出现展前、展中对某些作品的撤除问题。

 

国内外审查的区别

 

艺术审查这种说法不太适用于海外大多数情况,“审查”二字太过严厉,国外对展出的艺术品更像是一种针对展览所开展的筛选工作,主要是由策展人、展览方作为专业人士来进行的。承接展览的美术机构会与展览策展人在一起对将要实行的展览进行商讨,对展览备选艺术家作品以及计划进行仔细的考察,对于作品的筛选除了要考虑作品的学术价值以外,还要平衡及考虑整个展览作为一项公共性活动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比如,展览的内容是否会引起市民的反感,是否会引起一些民间组织或宗教团体的抗议。政府及其官员总的来说,本着艺术家创作自由的原则,不会干涉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本身,即使出现个别过于血腥、暴力、色情的作品,也是通过执法部门以相关法律为根据出面与策展人和策展方交涉。这里以澳大利亚的审查制度为例,澳大利亚的审查制度始于1926年,立法对于新闻、艺术、文学的审查有很详细的条款。比如对于电影的审查,新闻传播物品的审查,游戏的审查等等,他们的审查机制并不是由政府单方面来执行,审查过程中会有相应的专业领域的评论专家组成审查小组,两两一组对作品进行审定,如果有异议会交与另外的审查小组继续审定,如果作品不适合做公共性质的展出,审查委员会与艺术家、策展人及展览方进行讨论,寻找能够让三方都能够接受的整改方式。比如说像电影的审查,就会明确的划分出等级制度,在保证了艺术家自由制作的同时通过级别的制定限制了大众接受的范围,但保证了大众观赏时的选择权利,明确了相关的法律责任。

 

通过涉及政府与艺术关系的案例,我们可进一步了解国外对于敏感性艺术作品采取的措施与态度。著名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经过20年的准备和游说,终于将自己包裹国会大厦的艺术计划付诸实施。这是整个艺术界的盛事,其背后反映的是德国政府对于敏感政治性话题的处理态度及方式的转变,国会大厦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彰显了西方社会对艺术的尊重。事实证明,包裹国会大厦为德国带来了声誉与影响,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回报,更让世界知道了德国,不仅仅是能够制造汽车、机械的刻板的国家,更是一个富于创意,文化开放的国度。

 

今年10月1日在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举办的特展《波普生活:物质世界的艺术》(Pop Life: Art In A MaterialWorld)中展出好莱坞女星波姬·小丝(Brook Shields)10岁时拍摄的裸照。由于该作品涉及色情内容,英国警方调查之后,以违反猥亵出版法为由要求撤除。这幅作品被命名为“崇高的美国”(Spiritual America),出自著名艺术家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之手。作品中的波姬·小丝化着浓妆站在浴缸内,膝盖以上全裸,眼神妖媚勾人。伦敦警务处总部发言人称,警方已和美术馆相关人员就此事进行讨论,以确保作品的展出不触犯法律或对展览观众造成侵犯。美术馆主管表示,在决定展出这幅作品前,已慎重咨询律师意见。当时展出这幅作品的房间暂时关闭,后来改为波姬·小丝成年后的照片重新展出。

 

相比于西方的艺术制度与相关案例,国内的艺术审查制度非常滞后。国内的艺术展览虽然也有策展人,但通常情况是,官方会对展览进行单方面审查,并以政府官员的名义对艺术作品进行评判,对官员个人认为不合格的作品即予以撤除。撤除作品与艺术家不会有任何形式的商议,或者书面通告甚至是口头通告。而且撤除工作往往都是在短时间之内进行和完成的,完全没有任何弹性协商机制。也就是说,审查是一种单方面的党政行为,没有学术考量也没有相关法律条文作为评判依据。国内审查相对于国外审查,最重要的区别就是没有法律文本的相关准则,撤除主要是依照新闻出版的内部审核要求在进行,主要针对的是色情、暴力、政治、宗教等敏感性话题。审核本应依照的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相关公民自由话语权的条款,但这些条款既无细化规定,又无保障措施。国内审查制度的落后,势必会对艺术展览及艺术环境造成破坏。试想,辛苦策划的学术性展览仅在一夜之间就可能面临着作品撤换甚至是展览取消,这无疑是对艺术价值的任意毁灭。而审查制度的无法可循也为艺术家与审查者之间蒙上了严重的阴影,容易造成更大程度的隔阂与不信任。中国当代艺术在这种扭曲的环境下是无法健康成长的。

 

双年展审查纪实

 

本次展览策展人王林根据有关方面审定的展览方案及展览主题邀请艺术家并选取作品,充分考虑了展览学术性与大众接受度的连接,几经周折与筛选最终确定了83人(组)的艺术作品作为本届双年展主题展的展示作品,充分考虑了市民的互动性、作品的趣味性以及对敏感性问题的适当回避。

 

8月31日展览的布置工作正式进行。在此之前,展览方已经对策展方设计的布展区位图进行了审核,审核主要是根据场地消防安保工作的要求对原设计图进行了一定的修改。这里要说明的是,本次展览的场地为大型商业性展览场地,从未做过当代艺术展览,因此,展览场地没有艺术展览所需求的一切硬件措施并且有着严谨的消防安全规范及安保要求。如此规范的技术要求,由于时间紧迫应对起来显得十分仓促。相关硬性规定给展览的部分作品及规划好的通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9月2日,当展览布置进入到了最后阶段之时,迎来了消防部门与公安部门的联合审查。原本和展场方协商的关于消防安全设置却在这个时候面临整改,策展方几经争取,在最大限度平衡双方权益的情况下,对个别艺术家作品进行了调整,虽然整改总量不大,但也颇费周折。主要调整了薛珺展线的长度与展位方向,使之与隔墙之间保留了符合消防规定的主通道至少4米间隔的要求;将吴小军的装置作品向主干道旁移动了大概三米左右,保证卸货区消防通道的安全;在张慧的装置作品旁边设立了消防灭火器,以防止安全隐患。

 

紧接着,市文联、美协有关负责人对展览进行了审查,仅对李占洋个别作品提出暂不宜展出,因为重庆是第一次举办大型当代艺术展,担心上下各方有人不太适应。

 

9月3日,预展开始,同时开始做展览的最后调整,这一天开始进行正式展览前最后的审查,审查机关为市文广局。文广局对整个展场的检查虽然比较匆忙,但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凡是作品中出现敏感的元素都检查得很仔细,包括艺术家简历中的自述文字。这一次检查,提出撤掉唐勇雕塑两件,备选待撤除的作品大概在5件左右。针对艺术家的自述,要求布展方立即对唐勇,任思鸿的作品文字进行处理。撤出理由是因为唐勇的作品及说明中含有避孕套这个元素,可能会造成小孩或老年人“产生不好的影响”;李占洋雕塑“太色情、太露骨、要不得”;任思鸿的自述中含有一些对“政府形象产生负面影响词语”,要求裁掉。由于唐勇的两件雕塑组装比较复杂,且重量过大,所以经过策展方争取后暂不考虑撤掉,等宣传部最后审查再做定夺。

 

9月5日,展览预展的最后一天下午接受市委宣传部审查,在策展人及美协主席的陪同下,宣传部对整个展场进行了审查,其结果是“十分不满意”。审查后在现场召开了长达2个小时的讨论会议,主要目的就是要继续撤除“要不得”的作品。经策展人的解释和美协主席的争取,会议依然没有结果,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左右结束。所有受邀批评家只能在展场傻等,特别计划展的开幕式原定于5点也不得不推迟。最终结果是要求强制性撤掉15件作品,包括撤除符曦的全部作品,因为她所画的是男人裸体,虽然并没有很写实的画出“敏感部位”,但“模糊”也不可以,再加上符曦在处理男人体肌肉时运用的暗红色比较像 “家庭暴力”造成的伤痕,要全部撤掉;同时全部撤除的还有马良的摄影作品,理由是作品“太过灰暗,老鼠、骷髅等形象不正面”;撤掉魏青吉一件绘画作品《占领派拉蒙山》,理由是插在山顶上的红旗与围绕它的5颗星星让人觉得是星星跑到了红旗的外面,有“分裂思想”;撤掉吴以强的两幅拼贴作品,理由是其中一幅作品“有损公安的正面形象”,另一幅“牵涉到了缅甸驻中国领事的形象”;撤掉外国艺术家小杨的作品《我幻想中的女朋友带我回家》,里有是画面有“贬低中国女性的色情意味”;撤掉刘波、李郁的11幅摄影作品,理由是“反映了社会的负面新闻,不符合宣扬和谐社会的要求”;撤掉杨小刚的全部作品,作品中的女性被捆绑,“有色情与暴力的成分”。由于唐勇其中一件雕塑组装比较复杂,且重量过大,所以僵持过后暂时考虑不撤掉而用广告布封存。以上作品为必须撤除,还有若干作品是“很不看好的”但幸免于难。考虑到只有一个晚上的撤除与调整时间,加上“不撤完就不开展”。为了保证展览如期进行,策展小组必须将所有被选定作品进行撤除。辛苦几天的劳动在几小时之内被撤掉了如此多的作品,实在是遗憾!但为了党政官员的“保险”原则,只能照办。

 

9月6日展览如期举行,盛况空前,效果很好,市民接受度很高,没有对展览产生什么反感与不适应。正在喜悦放松之时,又得到“上面传话”,因画册中有相关撤掉作品的图片与信息,要求画册停止出售,清点之后马上封存。由于是开展后接到的通知,部分艺术家及艺术家朋友已经拿到画册并离开场地,因此,只能将剩余画册封存并运回。所有历经这一事件的人员无不感到诚惶诚恐。由于有部分画册流出,在接下来的几天之内,受宣传部的委托,文联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会过问展场情况以及画册情况,要求我们最好将赠送出去的画册数量进行统计核对看看是什么人、哪些人拿走了。

 

唐勇用布包裹封存的作品后来也必须撤离,一点痕迹不留。要求在6号傍晚闭馆后想办法,否则7号不能开馆展览。在连续奋战5天的情况下,本以为不再有麻烦可以好好轻松一下,没法,策展团队只得打起精神,面对闭馆后展场不提供任何设备的糟糕条件,“执行了宣传部的指示,将唐勇作品撤得一点痕迹都不留”。

 

展览虽然说经过严格审查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但毕竟还有80位艺术家的作品得以展出,总体来说仍然是成功的,它让重庆市民首次领略到了这样大规模的中国当代艺术展的独特魅力。

 

社会反应摘录

 

在此引用媒体、批评家、艺术家、网民在艺术国际网上对首届重庆双年展审查撤除作品的反应:

 

在停留在重庆的这几天里,我对重庆有这样的印象是:这个城市非常不适合现代艺术,并且并没有真正的向国际开放。所有的事情都由政府建立和制定,个人的主动权还需要被提倡。

 

——引自外媒记者Cecillia Frecheni访问策展人时的谈话

 

“领导”为什么不好好学习研究什么叫“当代艺术”?为什么不对“双年展”与“全国美展”的显著区别加以认识?关于人体艺术与“色情”的界限,早在我党第一、二代领导执政时期,就已明确:艺术作品中出现人体是合法的,与“色情”无关。同时,在我国的《著作权法》中也早有对人体艺术与“色情”的法律界定。为什么不认真学习?为什么不尊重策展人、专家、学者的尊严和意见?几年来,符曦的作品展遍国内外诸多城市,得到专家、学者、藏家的广泛认可。那些城市的政府官员可以欣然接受,是他们的“水平觉悟”都低于重庆的“政府官员”吗?依法治国、以理服人,从来都是治国方略。我们的政治标准、文化标准,可以胡扯么?谁来监督执法者?中央一再倡导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务原则。“艺术人民”也是“人民”,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地枪毙作品,深深伤害了“人民”的心,伤害了庞大的为艺术辛勤操劳的艺术劳动群体,知道么?

 

——引自陈默《七个疑问》

 

重庆美术双年展是重庆的第一个双年展,所以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这种关注既来自学术界也必然被纳入更谨慎的检查范围,于是,大家不愿相信的一幕出现了,主题展上九件作品被查封,其中包括我的五件,虽然锦衣而行到底夜太深沉,所以打开灯光,在这里秀出来,完成它们未完成的使命。

 

——引自参展艺术家符曦对于《从作品被撤如是说》

 

艺术我认为大概应该分为:社会的、生活的、心理的,这三块来看。符曦的画很好,反映了社会上众多人做过的,却被隐晦不愿表达的隐私。符曦直白的表达也许正与四川人性格上的爽朗有关。所采取的道具与人物的关系很隐喻,能看出她是很敏感的优秀艺术家。

 

——艺术国际网网民跟帖

 

符曦老师的作品,虽然被“封杀”,但正好也说明她的作品真正的社会价值。

 

——引自网民跟帖

 

都是好作品,为什么要撤呢?

 

——引自网民跟帖

 

对艺术审查的反省

 

审查制度的问题在于没人知道应该按什么标准来审查。而标准的难以设立是由于艺术品无法做到“规格的统一”。审查制度作为一项基于政治层面的社会控制手段,在任何地方都有,但过度的审查制度则会阻碍思想的传播,成为人们精神自由的障碍。

 

审查制度对受审查的艺术家而言,有着更为深远的伤害。反复无常、标准模糊的审查制度虽然会让艺术家感到无奈与困惑,更令艺术家们愤怒,永远不知道什么允许什么不允许,自己的思想被这些捉摸不透的审查牵着鼻子走,会激怒与破坏艺术家敏感的神经。

 

取代艺术作品审查机制的,应该是健康的、专业的和公众的艺术批评。政府的任务是建立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公共领域艺术批评制度的空间氛围,而不必亲自出面去判定什么作品好什么作品坏。只要有了正常的艺术批评,社会自有能力鉴别艺术品的良莠优劣。更重要的是,一个自由的艺术创造环境才能产生万古流芳的艺术杰作,艺术家的灵性就是人类的灵性,它既高贵,又脆弱。艺术最最需要的养分就是自由。除了相关法律保障与约束外,政府不再干预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获得自由的开始。

 

160多年前,马克思写过一篇时事评论,题为《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马克思以其惯有的犀利、幽默的笔触,对普鲁士王室的新闻检查法令予以了无情的批驳,可谓脍炙人口:

 

“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