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何以韩国唱主角 2012-04-24 10:29:45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晏然 点击:
CIGE称是“中国历史最久的艺博会”,其实算下来,今年也才到第9个年头。比起50年历史的巴塞尔艺博会、三十几年的马德里Arco,实在还年轻,不知为何这次却显出了气力竭而难为继的样态。

4月12日,陪一位从国外回北京探家的朋友专程跑到国贸去看今年的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结果颇为失望。这几年在国外也看过好几个艺术博览会,先不论专业评价,单是从看热闹的角度说点观感:看前面那几次展览的时候,总会往返会场两三次,抱怨东西太多看不过来。可这一回,逛半个小时就茫然到了出口处,感觉没有东西可看了。

 

CIGE称是“中国历史最久的艺博会”,其实算下来,今年也才到第9个年头。比起50年历史的巴塞尔艺博会、三十几年的马德里Arco,实在还年轻,不知为何这次却显出了气力竭而难为继的样态。记得从2008年起,CIGE主办方开始主打亚洲牌,宣布来自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的参展画廊比例占到总量的80%,亚洲画廊的比例为70%,并公布了4000万美元的成交额,是要铆足劲头往上冲的阵势;2009年报84家画廊参展,主办方列举,“亚太以外地区的画廊来自意大利(3家),西班牙(3家),德国(3家),英国(1家)美国(1家),此外来自拉丁美洲地区的古巴(1家)和墨西哥(1家),来自中东地区的叙利亚(1家)与以色列(1家)以及来自非洲的肯尼亚(1家)”,不过对交易情况,称“博览会成交额远高于执行委员会及各参展画廊预期”而未再出现具体数字,到2011年公布的也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参展画廊逾三分之二作品达成交易”。今年说是有“全球60家画廊”参展,不过,如果是像官网上公布的那份画廊名单上所示:“意大利”名下是常驻798的常青画廊、“瑞士”名下是草场地的麦勒画廊,另加一家乌克兰、两三家日本、十来家韩国的画廊就可以算是“全球”(且不论其中有多少画廊还是立足北京本土面向世界)的话,顶着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头衔也未免显得单薄了些。

 

国际艺术博览会,就如同是艺术消费市场的高级百货公司。如果没有令人感觉愉悦的场地、设计精美的橱窗、充满购物欲望的顾客,没有高质量或者至少处在时尚前沿的商品可以令人兴奋目眩,就算摊位的数量极大丰富,那也不过是秀水市场,难以撑起一块高级百货公司的招牌。

 

全球范围内,艺术博览会的密集性增加大约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此前,全球的艺术博览会不过三四家,比如德国的科隆艺术博览会,瑞士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西班牙的马德里Arco。而现在,一个画廊主人如果较为勤劳且手头宽裕,每年少说也要奔波于六七个博览会,仅在上半年就可以逐月排列下来:1月,艺术登陆新加坡;2月,马德里Arco;3月,迪拜艺术博览会;4月,纽约Frieze;5月,中国香港的Art HK;6月,瑞士巴塞尔……在亚洲,除了上面提到的几家,4月、5月还有中国北京的CIGE和Art Beijing、日本的东京艺术博览会,8月有台北艺术博览会,9月有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经营了四十年的巴黎Daniel Templon画廊曾自曝,他们每年固定参加5个艺博会:巴黎两次,布鲁塞尔、巴塞尔、芝加哥各一次。画廊主人解释参加什么地域的博览会主要从自己签约的艺术家和作品来考虑,他们代理了不少美洲艺术家作品,所以在欧洲之外会选择去芝加哥。

 

数量的增加,带来各地艺术博览会的竞争加剧。也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各艺术博览会对展场环境的升级几乎已经成为一种行业标准:空间动线要像博物馆一般清晰,方便观众找到参观路径;天花板高度要适中,高品质的专业展板和人工采光缺一不可……至于其他细节,如鲜花、香槟、VIP休息区,更是做足文章。但再多的专业包装,艺术博览会终究只有一个目的:成交量。收藏者购买艺术品的眼光很难脱离时代性和地理性,最终能够超越这两种局限的人及其稀少。所以,现在很多国际艺博会实际上已经丢掉从前追求普适性的商业观念,转而制订了一系列回应地域性的策略,术业有专攻。同一家画廊,到马德里参加Arco可能挑拉美艺术家的作品,在巴塞尔只带最重量级的欧美艺术家作品,到迈阿密推北美的年轻艺术家,去迪拜推南亚和西亚的艺术家,到香港来就是为中国、日本和韩国市场。而当画廊面对的是一个面目不清晰的艺术博览会、无法确定自己应该努力于哪一类作品及收藏人群时,那么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选择不参展——看起来,目前的CIGE似乎正陷于这样的处境:追求全球性和国际化,国外参展画廊的数量却在直线下降,到今年可说是聊胜于无;主打亚洲牌,本土画廊面目参差,其他亚洲国家也貌似单一化成为艺术“韩流”,靠韩国画廊来撑下大半场面,以“主题国家”为策划也没有能够遮盖掉这种尴尬。

 

写此文并非是为了臧否CIGE,这些问题也其实并非CIGE一家的困境。从2009年以来,西方艺术市场的萎缩让原本就尚未进入成熟轨道的中国艺术博览会市场变得进退皆难。关于国内艺术博览会的天生商业“缺陷”,早有专业人士说明:与国际艺术市场甚至亚洲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大陆地区的进口关税都让中国艺术品市场处于劣势。北京和上海缺乏艺术品税收的优惠政策,当CIGE将北京的艺术品进口关税税率从12%下降到6%作为一个利好消息在4月12日开幕前发布后不久,艺术市场上关于两家艺术品运输公司被海关调查的消息又传开,而这两家公司据说正是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及多位国内私人收藏家的指定运输商。税收带来的麻烦让国内的艺术市场变得愈加不能明朗。

 

另一“缺陷”属于后天了。回想2007年,以巴塞尔前团队背景空降上海的首届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声势浩大亮相几近完美,当时被评价为高标准国际化,为此也生发了一个疑问:从CIGE、艺术北京再到上海当代,一南一北三个国际艺术博览会,以后将是淘汰还是共生?当年有人说以5年为期可见结果。现在已经是5年后的2012年,现实状况是: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不复当年,北京两家既未互相淘汰也未见共生成长,大家似乎都在艰难度日中。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