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洋:雕塑的当代语境 2012-04-25 11:38:21 来源: ART BANK 作者:何伊宁 点击:
从《丽都》的场景雕塑到《租-收租院》的复杂群雕,再到《荒山》这样纯抽象的青铜雕塑,李占洋在创作环境的转换下不断突破自我,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当代雕塑界的中坚力量。3月在麦勒画廊展出的李占洋装置新作展“噩梦”,则表达了艺术家本人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

现实身份转变后的雕塑创作

 

3月在麦勒画廊展出的李占洋装置新作展“噩梦”,表达了李占洋本人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一方面作为四川美院雕塑系的老师,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9岁孩子的父亲,李占洋深刻体会到当前教育体制下孩子所承受的持续压力和激烈的竞争。

 

李占洋认为,中国现今最大的问题是教育。在他支援重庆边远山区龙潭镇美术教育时,李占洋惊奇地发现那些孩子跟他30年前的状况一模一样;“他们除了课本没有其他‘营养’来源,他们连达?芬奇都不知道。国家发展这么好,教育问题却还解决不了。”而在城市里,学校老师和家长一味地用考试成绩和才艺来衡量孩子的优劣,孩子们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和五花八门的补习课,完全没有了玩耍的时间。李占洋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思考引发出他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忧患与警觉。

 

李占洋将这些感受通过两件大型装置作品表现出来。其中一件,李占洋从龙潭镇收集来30多位小学生的旧书包,吊装在半空中,书包间倒立穿插着由不锈钢锻造的锋利刀状物;在装置的正中位置,则是艺术家以其9岁女儿为模特打造的雕塑,仰头望着书包和刀锋。而铺陈于地面的重约3吨的作业本和考卷将女孩身体包围其中。从远处观看,只能看到女孩的头部。在艺术家看来,逃离教育牢笼的可能性似乎并不存在,紧紧逼迫孩子的危险与恐怖气息传达出一种绝望的声音。

 

个展的名称“噩梦”对于李占洋来说,不仅仅代表了他的心声,也代表了千千万万中国家长在面对中国式教育时的无奈。也许作为一个家长,李占洋并不能改变中国的教育体系,但是他通过雕塑的叙事语言去表达自己的不满。在现实生活中,李占洋也在努力着,帮助重庆龙潭镇渤东小学筹集近1000余册图书和体育用品,也证明除了自身的艺术创作,他也积极地用实践履行着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