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进学术视角的美术馆大厅,到置身时尚消费的商业空间里;从对个体艺术实践的“再观看”及“再生产”,到一代年轻艺术家对物质体验立体的呈现……“五一”假期前后,“蒋志:如果这是一个人”和“物里物外———当代艺术开放展”两个别样的当代艺术展览相继在广州上演,为市民开启了两种非常态的、具有实验性的艺术视角。
4月28日揭开帷幕的展览“蒋志:如果这是一个人”,既是广东时代美术馆开门以来的第一个艺术家个展,也是当代艺术家蒋志在中国国内美术馆举办的首次个展。
“选择蒋志,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首先,我们策划个展的方向并不在于单纯地对艺术家所取得成果的一次归纳总结,而是更看重其艺术背后的实验性和研究性;其次,由于曾经生活和工作在深圳,所以蒋志的创作与珠三角有着紧密的联系;最后,就是作品本身,蒋志在创作中表现出的私密性、公共性、社会性和文学性的等多元角度都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策展人之一的蔡影茜对记者表示,本次展览可以说是对艺术家、展览制作和个展概念的重新考察,它是一个“再次观看”及“再次生产”的过程。
对“一个人”的多元探讨
在策展人鲍栋、蔡影茜给出的主题“如果这是一个人”之下,蒋志的本次个展出人意料地以并不存在线性从属关系的四个展览构成。
穿行于现场,眼前这种互为镜像的展览结构,让我们对“一个人”到底是谁已经难以说清,他(她或它)既是蒋志本人,也是蒋志的画家老乡熊望洲,或者是“非常地妖”这个曾经饱受关注的博客ID,又或者是“木木”这样的木偶与面具……当然,这“一个人”也可以是与蒋志作品相关的个体,如诗人食指、艺人阿娇,以及蒋志生活中的亲人与朋友;这“一个人”可能出现在蒋志作品里的一篇文字、一段录音、一段影像、一张照片,也可能是正在展厅中观看这些作品的你。
这就是蒋志和他所展开关于“一个人”的多元探讨。
不同于大多数的艺术家,蒋志似乎对“术有专攻”并不感冒。他的创作涉及影像、绘画、摄影、装置、写作等多种媒介,通过模糊纪实性虚构、媒介化影像和私人叙述之间边界,揭示出个体的身体、欲望、情感及其社会再现和想象间的交错和断裂。
把“身体”还给社会现实
曾经有过十年的记者和编辑经历,蒋志也在某程度上影响了其创作保持对社会现象有着敏锐的触觉,而“身体”也就无可回避地成为了蒋志作品表达的一个重要媒介。
展览当中,有关这一媒介的影子更是随处可见。可以是被投影在医用盛器中的录像作品《0.7%的盐》———镜头前艺人钟欣桐循环上演着“一个从微笑到流泪的表情”;也可以是在单元展览《木木博物馆》里———关于对一个名叫“木木”的玩偶的一段没有终点的旅程……无论是前者的直截了当,还是后者的移花接木,不难看出蒋志对于“身体”的运用,并非单纯地将之当做叙事的工具,而是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了身体在当今社会的现实处境,将缺失主语的、过分修辞的、或有意篡改的“身体”,还原到具体的语境中去。
蒋志认为,艺术作品就是一个感觉的聚合体,艺术家做出一个作品是要把自己的感知传达出来,然后让其他人能够感觉得到。“我的创作不希望去迎合受众,也不会去预先设定受众的,相反是要创造受众,让他们来感知你的作品。”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