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强在办公室接受采访,畅谈古籍善本市场。
从未举办过古籍善本专场的匡时拍卖,今年春拍却推出“过云楼”藏书这一重要拍品。前天,匡时董事长董国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古籍善本拍卖起步早成长慢,“过云楼”藏书拍卖后是否继续涉猎该领域要依市场表现决定。
>>现状
起步早市场认知度低
古籍善本是国内最早进入拍卖市场的门类之一。
以嘉德为例,自其成立起,每年均设古籍善本专场。其官网拍卖记录显示,嘉德1994年秋拍共有5个专场,古籍善本专场成交率近90%,总成交额达411.642万元,但拍品数量和成交金额都低于其他专场。2000年后,中国拍卖市场快速发展,古籍善本市场也频创新高。2005年,嘉德春拍过云楼藏书拍出2310万的历史新高。2011年,嘉德春拍《陶叔献辑两汉策要十二卷》以4830万创下迄今为止的历史最高价。2012年嘉德第一场四季拍卖上,古籍善本专场成交率达62.91%,成交额为1364.4万元。
但是,同期进入市场的书画、瓷器等门类早已进入亿元俱乐部,以万、千计价的古籍善本似乎只能算拍卖市场小项。
对于古籍善本项目懂行的人少,且资金也相对匮乏,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表示:“新中国成立前一套宋版书的价格远高于宋画、宋瓷。当年,溥仪从宫里偷东西,首先是宋版,其次才是古画,因为宋版易变现。就像早期书画、瓷器市场一样,不懂行的在购买过程中变成懂行的,古籍也需要经历这个市场过程。但从目前市场表现来看,其价格和市场认知度均较低。”
>>瓶颈
流通量小收藏门槛高
全国设古籍善本专场的拍卖行不到30家,不及北京拍卖行数量的二分之一。董国强表示,市场流通量小、懂的人少是造成古籍善本至今仍曲高和寡的主要原因。
与书画、瓷杂等项目属性不同,古籍善本聚难散易、难以保存。书画、瓷器拍场上常出现老面孔,但古籍善本的藏家往往几年甚至十几年内都不会再将其投入市场。上世纪70年代,部分公藏古籍开始归还私人,在此过程中很多书籍流失或被损坏,造成古籍善本数量大规模减少。现今,清代之前出版并存世的善本虽不少,但多藏于国有图书馆、博物馆,少数在私人藏家手里的多留为传家用。因此,宋元刻本在市场上已为凤毛麟角,明清刻本流通量也有限,拍卖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月26日举行的过云楼闭门研讨会上,董国强不禁感慨对专家一些专业性论述有点“听不懂”,“古籍善本承载的巨大文献价值,其研究注定只局限于专家学者之间,而收藏这个门类的人需要更多的文化底蕴去支撑,高门槛拦住了很多藏家。”
“买古籍无外乎两种人,一种是投资,一种是喜欢。从投资的角度买,古籍市场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投资回报应很大;从另一方面看,收藏古籍比书画瓷器更有趣。”
>>未来
专场设立依市场而定
董国强在研讨会中公开表示,若国有图书馆或博物馆等文博机构收购这批藏书,或个人收购后捐给上述机构,匡时愿捐出买方佣金,用于文物保护或其他公益事业。董国强认为,过云楼能进入国藏,让更多专家去研究其承载的文化价值,并妥善保存,是他近期最大愿望。
针对推出“过云楼古籍善本专场”后,是否有计划每年推出该门类专场的问题,董国强表示,这须依市场情况决定,并对进入该门类持审慎态度,“匡时一直没进入该门类,也由于它需更专业团队来对公司和客户负责。”
>>明星拍品
过云楼为何1.8亿
4月12日,匡时宣布推出过云楼藏书整体专场拍卖,估价1.8亿,5000万保证金,将于6月4日上拍。该举动立刻引起市场一片哗然。
目前,过云楼四分之三的藏书已被南京图书馆收购,即将在匡时上拍的这批私人藏书共179部,近500册,更包括有宋刻《锦绣万花谷》、元刻《皇朝名臣续碑传琬琰集》等名闻天下的存世孤本,以及黄丕烈、顾广圻、鲍廷博等大家批校手迹,新中国成立前已是千金难求的国宝级藏品。
董国强介绍,尽管匡时从未开过古籍善本专场,但傅增湘在《顾鹤逸藏书目》一书中已直接鉴定其为真品,且古籍界专家也给予相同评价。据了解,董国强大约用了一年时间和委托人沟通,该拍品委托人是爱书之人,买书并非为投资,自2005年以2310万从嘉德购得此拍品后,一直妥善保存,现同意拿出过云楼,也是希望其史料价值被更多人分享。
董国强分析道,估价1.8亿系参照2005年以来其他艺术品的增值幅度,“目前为止没有人说这批书估价高,它承载的文化价值使得价格多贵都值得。”
【相关阅读】
【编辑:易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