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公益美术馆艰难求生存 专家称定位雷同是问题 2012-05-10 10:06:19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李洋 点击:
经历了10年发展,北京正式在市民政局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组织的民营公益美术馆已有10家。然而,目前成功实现收支平衡的只有1家。民营公益美术馆如何才能继续生存下去?照搬国外模式成不成?国内有没有成功经验……民营美术馆的经营者们至今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经历了10年发展,北京正式在市民政局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组织的民营公益美术馆已有10家。然而,目前成功实现收支平衡的只有1家。民营公益美术馆如何才能继续生存下去?照搬国外模式成不成?国内有没有成功经验……民营美术馆的经营者们至今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亮色

年入账4000万

明年展览全满

 

时下是美术展览旺季。

 

在略显偏僻的百子湾路32号,占地1万平方米的今日美术馆显得很特别。开阔的广场、巨大的室外雕塑,为这个以新兴高价楼盘为特征的区域,增添了一抹艺术的亮色。

 

三个馆,七个展厅内,有韩国艺术家黄荣性个展、向庆华个展、于会见大地系列油画展、馆藏长期陈列展在同时举办。5天前,这里还刚刚结束了邵严水墨艺术展。接下来的十多天里,还将有4个新展览亮相。

 

“明年的展览和赞助全部谈定了,现在再来,只能谈2014年的合作。”远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挂职锻炼的馆长张子康,对“家”里的情况了如指掌。

 

让张子康得意的,不仅是这眼前的繁华。在美术馆不对参观者开放的区域里,还隐藏着一个大约600平方米的画库。这个小型画库与位于北京城西北某处一个2000平方米的大画库中,珍藏着今日美术馆建馆10年来收藏的5000余件作品。这些在恒温恒湿环境中精心保护的藏品,才是今日美术馆最硬气的家底儿。

 

不过,很少有人意识到,“如果有一天,今日美术馆不办了,要注销在北京市民政局的民办非企业资格,画库中的这些藏品(所有捐赠在市民政局都有备案),将全部由市民政局接管。它们不会以任何形式返还给曾经的投资人和投资机构,最有可能的结局,是这些藏品被转拨给其他美术馆收藏,归社会所有。”

 

讲这个“结局”,张子康不是要吓唬谁,而是为了让记者明白,“公益”对一个美术馆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概念,是今日美术馆一切运营的起点。

 

“很多人问我,美术馆的赢利点在哪里?我说,你们问错了。我没有赢利点,我是公益的,只能靠赞助。”

 

今日美术馆2002年创建,前5年靠创办者、地产商张宝全平均每年投入千万元资金维持运转。连年负增长,张宝全也受不了。当时已是馆长的张子康提出,让美术馆正式注册为公益机构,靠社会来运作。2006年7月,今日美术馆成为北京第一个在市民政局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民营美术馆。

 

成为公益美术馆的一年多时间里,张子康主要靠简单的出租场地搞活动,出版、印制画册等贴补家用。在大量研究西方美术馆的财务报表后,张子康认为,只有照方抓药,依靠赞助,才是长远之计。

 

接下来的工作变得很明确。什么人会赞助?什么样的活动最能吸引赞助?赞助者的要求与美术馆的定位,如何平衡?

 

今日美术馆最聪明的一个决策是,从当代艺术中的顶级艺术家做起,先展名人新作,有钱以后再考虑其他。名人,意味着能带来很多附加值。而选择当代艺术,是因为这是公共美术馆的空白点。而且,当代艺术品价格相对较低,美术馆还收藏得起。当然,当代艺术也最容易结合商业运作。

 

2006年,张子康说服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方力钧在今日美术馆举办新作展览。在方力钧的引荐下,张子康见到了德国万宝龙公司董事长,激情澎湃地描绘了美术馆的蓝图,顺利得到了赞助。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有能力直接帮忙“拉赞助”。经过充分发动人脉关系,张子康发现,合资企业是最愿意掏钱做赞助的,这不仅与企业的财力有关,还在于企业对自己品牌形象的塑造更关注。“展览好,才有人愿意掏钱,展览要推广得好,赞助商的品牌宣传效果才会好。”

 

现在,美术馆已经围绕着普通参观者、会员参观者、捐赠者三个层次,形成一套完整的寻找个人和企业资助的机制。美术馆共有基础建设基金、展览及活动基金、教育基金、奖励基金、国际国内的艺术文化交流基金、馆藏基金、学术研究基金及其他专项项目基金共8类基金。其中,展览及活动基金吸引的赞助最多。美术馆全年的大多数展览都有赞助扶持。

 

对赞助商的服务,是今日美术馆各项工作中较为精细的一种。美术馆有员工一百六十多人,其中有七八位专职负责与赞助商联络。就在两周前,美术馆还特设专场,让赞助商的VIP客户参观,安排艺术家亲自讲解。

 

2010年,今日美术馆获得的赞助款已达3000万元,如今,赞助与馆内的艺术品商店等其他年收入的总和已达4000万元。有多少钱,就能做多少事儿,今日美术馆活动丰富频繁,也就可以理解了。

 

暗色

收入占支出10%,为省钱画展请柬都免了

 

同样是展览旺季。

 

每周二到周日10时至18时,位于望京利泽西园112号的元典美术馆都会准时开门迎客。虽然开放时间与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差不多,而且从来不收门票,但正在馆内展出的《暗物质——当代艺术异类表述》展览,除了4月30日开幕那天嘉宾如云,其他日子来参观的人寥寥无几。

 

元典美术馆每年推出大约7个主题展览,每个展览持续月余或更长。此外他们还多次开展关注孤独症儿童的艺术教育活动。这对于仅有两个展厅的小型美术馆来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当初建美术馆的时候,是要向国际标准看齐的。”元典美术馆的创办者谷燕说,她希望这里能成为艺术普及和教育的场所,成为艺术家展示才华的平台。所有在这里举办的展览,不向画家要一分钱,也不收参观者一分钱。

 

谷燕不赞成有些美术馆出租场地办展览的做法,她认为,美术展览一般都是“慢热型”,一个展览要给足时间充分展示,才是对参观者和艺术家负责,才能实现艺术传播效果最大化。靠出租场地增加展览数量,一两周就换一个展览,走马灯一样,没有意义。而且,主动要求租场地办展览的,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目的都有,通常质量不高。

 

可是,在经营两年多之后,迫于资金压力,她已改变主意。“我要尝试合作办展了。”谷燕说,所谓“合作办展”,就是变相租场子。只是,她对前来租场地的展览还是有一定要求,艺术水平要说得过去,不能与美术馆的定位相差太多。

 

同样纠结的,还有宋庄美术馆。

 

一进大厅,两位农家妇女打扮的阿姨就笑着迎过来。“来看展览的?一层、二层都有。”她们站立的靠窗边的位置,从前是一个咖啡角。那是2006年开馆之初,美术馆所在的小堡村的一位热心人租下来的。可惜,这里除了周末,平时很少有参观者。经营两年,只好退租。当时,咖啡角是馆里除了展览赞助和村集体给的基本运营经费之外,唯一可能有的“收入”。

 

提到赞助,宋庄美术馆的专职策展人张海涛就很窝火。虽然身处于著名艺术区,也定位于当代艺术,但馆里能拉到的赞助还不足运营成本(约150万元)的10%。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策展人坚持认为,为新人做展览是他们的责任。但他们也将为自己的这种艺术理想付出惨痛的代价。据坊间流传,为了拉赞助,身为该馆主要负责人的著名美术评论家栗宪廷,几乎在自己“提拔”过的所有艺术家身上,都薅了一遍“羊毛”。美术馆至今运营已近3年,栗宪廷已无人可薅。为了省钱,美术馆现在举办展览,连印刷请柬都免了。当然,参观美术展览是一个体验式的艺术享受过程,每减少一个服务细节,就会减少一分完美感,策展人心里都很清楚。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