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展文脉·融合碰撞而后新生——记’2012文脉中国 2012-05-10 14:04:01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中国民营美术馆的一支新生力量。诞生于2012年的5月。文脉中国,引领“超写意”之风潮。始于2003年之秋末冬初。

前言(序言)

 

截至2011年12月31日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总额为934亿,这一纪录为历年之最,比2010年573亿成交额高出63%。艺术品交易带动了艺术品整个产业链的活跃,最显著的当属民营美术馆、展览馆、艺术中心、大型画廊及拍卖公司等机构的涌现,繁荣的背后必然有大量资金的支持。以2010年11月为例,仅仅在秋季拍卖全面开锣前夕,从中国股票市场退出的资金达2500亿人民币,毫无疑问,这些资金中的一部分流入了艺术品市场,艺术品市场资金明显受到流动性过剩、房地产及股票市场资金挤出效应的影响。中国的艺术品创作、展示、收藏、交易也在这一大背景下迅速成长,在国际舞台上赢得越来越多的尊重。生逢其时,肩负着一种强而有力的使命感,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成立了。其面临的问题艰巨而重大,如何规范、科学、理智的引导和使用民间资本;如何在当代艺术中拿捏、嫁接和本土化,如何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管理、运营民营美术馆;如何让自己能有一天携带着丰富而优秀的文化产品站在世界艺术之巅峰。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任重而道远。

 

一、当代艺术在中国:嫁接与本土的对抗

 

中国从来不缺少艺术资源,缺少的是将艺术资源进行本土化整合的艺术家。嫁接还是本土,这是一直困扰艺术家的两种理念。回顾1985年的美术新潮,在反传统和“全盘西化”思潮的影响下,艺术家纷纷仿效西方各式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直接种植在中国情境的土壤下,必然水土不服。其结果是产生一大堆明显受西方影响的次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品,缺少了灵魂的张力。同样固步自封地留在宋、元、明、清传统的阴影里,一味地从画风、内容、形式上做简单的所谓“传承”,简单的去守住传统的“底线”,一样也是一种嫁接,把历史嫁接在当下。亦难迈向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当代艺术之路。唯一的出路便是艺术家的思考、创新和不断尝试。亦如从“国际性的本土”(如抽象艺术、表现性艺术、超现实艺术、抽象表现艺术、文化波普、艳俗艺术等等)到“本土性的国际”,看似简单的文字转换,实为几代中国艺术家的探索和追求。至此中国当代艺术家在与异域文化的对话中逐渐建立了不可替代的独有舞台,完成了艺术创作理念上的刷新与回归。

 

创作意识的改变必然需要客观环境的推动,这其中包括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更重要的是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从国营事业型美术馆到民营企业型美术馆,当代艺术在中国文化产业振兴的浪潮中成为弄潮儿,艺术品投资、拍卖、收藏的价值数额不断攀升,质量也趋于国际化水准。美术馆的运营、管理及营销理念和方式在引入西方前沿的管理模式下,也逐渐形成中国情境下的企业化管理。更加注重科学管理和品牌建设。在艺术背景和经济背景均天时地利的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领域竖起了一面“中国版本艺术”的大旗,做回自己民族的中国当代艺术,是大家共同的心声和艺术探寻的方向。嫁接与本土的对抗看似是本土的胜利,实则是在吸取了国际领先艺术理念以及中国延绵历史之精髓后的融合和转变。

 

生逢其时,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在这样的环境下呱呱坠地于六朝之古都——江苏南京。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