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2日下午(99艺术网 成小卫),由策展人何桂彦策划的常-藏-场——焦兴涛个展在北京798艺术区白盒子艺术馆开幕,说是开幕,其实展览本身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开幕式。将开幕式环节省略看似是展览在完整性上的欠考虑,但是走进展厅,看过焦兴涛在这次展览中带给我们的作品之后,就会发现,其实这样的展览和作品,真的不需要开幕式。
“常·藏·场”是本次展览的名称,从这三个看似毫无联系的字中间很难一下子读出展览的主题到底是什么?而走进展厅,穿梭在作品中间,如果不了解焦兴涛,不了解他的作品和艺术主张,只想简单借助固有的视觉经验去解读展览和作品,难度还是挺大的。
如同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何桂彦在展览前言中写到的,“常”是对焦兴涛艺术创作视角的概括,延伸至展览当中则具备两层含义:“日常”与“异常”。日常化与生活化是焦兴涛艺术内在的学理追求,强调艺术与生活的关联;差异性则是指焦兴涛在创作方式上,将生活中固有的视觉经验予以打破,自己制定重组规则,以实现作品在视觉上的反差。在这个重组的过程当中,属于焦兴涛特有的艺术语言就隐藏其中,解构与重组只是一种表象,这就是“藏”。
焦兴涛的“藏”是精心的,也是刻意的。走进展厅,你所能看到的必是令你所惊讶的,同时,一个大大的问号也会在脑海中出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展览,这都是些什么作品?”。无需赘言,焦兴涛生活化与差异化构成了作品的主线,生活借助艺术之名,艺术掩藏于生活之内。你可以将这些看做是艺术家的生活再现,也可以认为这些就是一堆破烂,但当杜尚用一个小便池挑战艺术界之时,现成品或者生活用品就已经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所以,当你看到展厅被杂物所堆满时,你的惊讶就如同第一次看到《泉》的观众一样,显得苍白。
重要的是“你”的参与,这也是焦兴涛作品最关键的部分,在你惊讶于作品出现在展厅的时候,你也就成为了整个作品的一部分,或者说,观众构成了展览的一部分。这就是“场”的含义,当代艺术讲求“在场”式创作。同时,“在场”不止是创作,同样是一种观看的方式,戏剧化的现场和差异化的视觉效果改变的不止是作品的呈现方式,也在改变着人的固有思维。或许这样的方式是一种挑战,只不过,这种挑战并非只是针对于艺术家而言,对于观众,挑战同样存在。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于2012年6月11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