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颜媛媛 拍摄、剪辑:秦亮)
近几年,拍卖行在征集上普遍有一个现象:走精品路线,于是,各大小精品巡展也开始出现在全国各地,而对于“精品”的概念,各拍行大佬的理解并不完全一样,北京匡时拍卖董事长、总经理董国强就摆出了一种更具责任感的观点:“今天大家认为不是精品的艺术品,是因为在学术上对它的认识不够,未来它可能是精品。”但他也指出了当下相对广义的说法:“目前所谓的精品展展出的作品普遍是拍卖估价比较高的拍品。”不过,虽然很多人用价格来定义精品,但对其中学术价值的肯定却是大家共同重视的问题。
于是,许多拍卖行在完成普遍意义上的拍卖之余,还加深了对拍品学术的推动。匡时便是其中的一员:今年在过完年不久,匡时就曾对“种菜诗唱和诗”做了一场学术研讨会。之后“过云楼”的推出更是在在古籍文献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推崇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常有人说,对作品的学术价值的研究是属于文博公司及画廊的责任,而由于国内二级市场迅速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把对拍品学术价值的研究寄托在了拍卖行身上,而匡时确实承接了这种使命感。对于这个话题,董国强回应:现在人们给拍卖公司赋予了更大的责任,被寄托了更大的希望,对于拍卖公司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好事。的在最初谈“过云楼”藏书的时候,主要站在商业的角度来看待这件拍品,但作品拿回来后,通过和专家的接触和工作的深入,心态发生了改变,越做越觉得有意义,身上承担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也随之增加。正是这种相辅相成的使命感,才使得一件拍品的学术价值在拍卖公司的手下被挖掘得越来越深。
【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