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周春芽《青石》——传统美学的当下性
当19世纪末期,西方绘画带着 500年来文艺复兴的光辉叩响了国门,中国的艺术家们就开始了在中西方迥然不同的绘画技法、美学观念、文化处境中探索融合的漫长历程。整个 20世纪中国美术史便是在中西艺术碰撞糅杂中留下的印记。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语境下,西方体系在当代艺术中曾占据绝对话语权,政治与意识形态成为主要表达内容,波普及大众艺术成为主要表现手法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被选择进入全球当代艺术的版图。在这样的背景下, 20世纪延续而来的中西艺术融合的探索在表面上似乎一度被淡忘与搁置。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将视野稍稍扩大,便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性仍然在当代艺术家们的血液中流淌,进入到他们的作品当中。无论是个性写意化的周春芽,随性自由书写的刘炜,还是以理性创字的徐冰或谷文达..艺术家们对于东西方艺术融合的探索,或者说是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回归从未停止过。
90年代初,当周春芽从德国回国后,便一直在找寻一种方式如何在东方化的语汇中寻找到种契合自我气质的表现性语言,以此克服中西在文化语境和审美内涵上的差异。这时他开始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找思路。正如周春芽后来所回忆的:我一头扎进了中国传统绘画之中,开始系统的研究古代文人绘画,尤其是在元四家、八大、董其昌的图式形态中找到了我的兴趣点,这是我绘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我决心走一条出人意料的全新的路。
石头系列就是周春芽这条路的起点。山石一直是传统中国画中的一个典型对象,是中国文人画的精神象征,承载着中国文人关于自然和完美人格的诸多理想。 1990年,周春芽的创作迈出了新的一步,石头开始成为他绘画的中心,一直延续到 1999年。在这 10年中,当同辈艺术家汲汲于反思社会、政治,周春芽却集中探索色彩、肌理、质感和造型,对绘画元素、表达形式的穷究,使他的创作达到另一深度。探索出一条以德国新表现主义的视点探索对中国传统艺术对象的全新视觉表达。
周春芽自述:「我在创作「山石」的时候,正在研究文人山水画,我并没有像国画家那样在材质属性和图式形态上去理解,而是按照我的表现意图去寻找那些令我觉得陌生又能带来惊喜的东西,我在肌理和质感上花费了很大的工夫,近似于强迫症似的去捕捉和玩味那些潜藏在石头自然属性中的视觉因素,把这些东西强化、放大本就是形式,而视觉的呈现本就是内容。」
对周春芽而言,中国传统艺术是强调写意、表达个性,然表现的是一个内向、幽雅静憩的群体性格,他的《石头系列》袭用德国新表现主义的视点,进一步强化中国传统的写意和个性元素;刻意偏离正统水墨柔淡纤弱的视觉质感,改用浓稠丰厚、鲜艳瑰丽的红色油彩去描绘传统山石,强调色彩的肌理的表现性。画面所见,他同时以繁复错落的造型结构改变了文人绘画扁平的视觉特性,堆栈锦密的笔法,使油彩呈现异常浓重的雕塑质感和繁密的肌理趣味,表达一种不常见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激烈、刺激情绪。
LOT822 周春芽 青石 1993年作 布面油画 73 x 61 cm
创作于1993年的作品《青石》( LOT 822)正是石头系列的典型作品。作品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方式,早期的画面简洁,背景大部分置空,突出了山石在传统美学上皱,漏,透,瘦的孤寂挺拔的精神象征。同时在用色上完全打破单色的水墨方式,周春芽的石头是彩色的。《青石》( LOT 822)色彩极为丰富,以深蓝及褐色作为整体色块,混杂着繁复多变的红,黄,白,绿相呼应,堆栈突出的肌理与薄厚的对比,或勾,或皴,或擦,或渲染的笔法尽显水墨意味。变幻的面与线,起伏于画面,以一种介于水墨大写意、新表现和抽象之间的风格转换了传统的中国符号,使其更具备激烈的情感与个性体验。
周春芽一路从山石系列,绿狗,桃花,等系列走来,始终以他天才的技艺中直接流露着他所感悟到的生存乃至生命状态和情绪,从他对自己特定时期生存感觉的抒写中,可以读到他生命的信息。──栗宪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