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璟正在制作者作品
一团团杂乱无序的麻绳、麻线,在她的巧手匠心下,“听话”地变成了张牙舞爪的飞龙、赶着绵羊的牧羊人等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雕塑艺术品。5月14日,记者在银川美术馆见到了张璟,目睹了乱麻变雕塑的神奇。
张璟介绍,用麻做原料的灵感源于她的童年生活,小时候在麻地里玩培养了她对麻的亲近感,加上受外婆的熏陶,幼年的她就对针线、编织产生了浓厚兴趣。1991年,张璟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开始系统学习绘画。1993年,她开始了麻雕的探索。刚开始,为了雕出一个鱼鳍,张璟用了60根麻线,一根编上去,感觉不好,拆掉,再编一根上去,还不好,再拆掉。从早上9点一直做到晚11点,家里打了十几个电话催她吃饭,她都没回去,而是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坐在一堆麻绳、麻线中构思。最终雕好后,她才发现自己满身都是麻线头,右手食指被绳线勒出了一条深深的血印。张璟的麻雕属于纯手工作品,每一根麻她都要拿着十几厘米的长针、锥子小心翼翼地编、雕上去。为了让雕塑更有立体感,通常要缠绕、编织数十层麻。记者看到,张璟双手的拇指、食指上布满老茧。“我这手哪还像画画的手啊!”张璟笑道。
如何让麻雕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张璟除了在雕塑本身上下功夫,还特别注重选材和加工。“麻看上去可能都差不多,但其实颜色、亮度、纹理都不一样,我先把材料买回来,再根据作品的需要,把麻重新分类、编织、捆扎、剪裁,还要上色。我曾将一把麻线连着洗了40多遍,就为了把原来的深黄色洗成浅黄色。”张璟说。一次,张璟含泪把已完成的20多件麻雕全部拆掉,再用新材料、新手法、新构思重新编织、雕刻,因为她不想将麻雕“永远摆放在工作室里”。
2003年,张璟的麻雕作品《巢》入选全国著名女画家作品暨宁夏女艺术家作品连展金奖;2011年,她的20余幅作品参加文化部在迪拜举办的“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周活动……今年4月23日,张璟作为全区4位非遗传承人中的麻雕传承人,携作品前往毛里求斯参加“唐人街文化节”,受到好评。一位法国朋友这样评价张璟:“你有一双金子做的手,把我们视为无用的东西变成美丽的艺术品;智慧灵巧的中国女人,你和你的艺术令我惊叹。”(记者袁洋/文武晓瑜/图)
【编辑:霍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