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运动到深圳雕塑双年展,能否重启艺术世界? 2012-05-22 15:31:40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丁晓洁 点击:
《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表达了三位策展人想要改变艺术界现状的一种热望,在他们看来艺术家精神实践的不确定性也使得艺术在成为作品后常常会被误读和利用,艺术制度的建立显然“不靠谱”,它备受这个消费时代的牵制,摇摇欲坠地耸立在整个艺术世界中。

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策展人刘鼎、卢迎华、苏伟在现场导览

 

如果要准确客观的了解《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就不得不去翻阅去年的“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项目,甚至再往前,翻阅刘鼎在麦勒画廊的个展《刘鼎的商店》,旁人来看用商店作为展览题目无疑是有两个理由,一是强调“商店”,二是反讽“商店”。结论是什么也许并不重要,正如策展人刘鼎、卢迎华、苏伟所最重视的那一部分,观众看到了什么?观众想看到什么?观众该看到什么?这个答案究竟是目前中国策展人日益膨大的胃口,还是创作本身所存在的问题?这种质疑一直贯穿在刘鼎、卢迎华、苏伟所策划的“小运动”和“雕塑双年展”等项目之中。  

 

5月,闷热的深圳还没有完整的进入夏季,南方的人们已经穿上凉鞋,踏入习惯中的季节,或许整个人生都是这样,活在忽隐忽现的记忆中,不断更新着技巧和见识,让自己的表演显得更加专业,也更加忙碌。2012年5月12日,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在深圳华侨城的OCAT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也正像这个预热的季节一样,《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表达了三位策展人想要改变艺术界现状的一种热望,在他们看来艺术家精神实践的不确定性也使得艺术在成为作品后常常会被误读和利用,艺术制度的建立显然“不靠谱”,它备受这个消费时代的牵制,摇摇欲坠地耸立在整个艺术世界中。     

 

就在深圳双年展开幕前的几个小时,刘鼎、卢迎华、苏伟都还在忙碌地带着志愿者在展厅里贴标签,以至于一些媒体同行在被告知开幕仪式将被临时推迟1个小时后表现出些许的不满,开幕那一刻,当看到刘鼎疲惫的眼神和手上端着的星巴克咖啡才想起负责接待的OCAT工作人员所说的,他们昨晚上布展到半夜4点。但一进展厅还是觉得这的确是个准备充分的展览,作品、文献一应俱全,并且句子式的各类标签并没有告诉观众在进场之前这里曾是一片凌乱。导览部分,主要是由刘鼎负责带领媒体看作品,并进行简单的解读,在导览的第一件作品,艺术家王友身的作品前,刘鼎说出了举办这次展览的缘由,他认为艺术行业过多的配合、过多的服务损伤了艺术作品的独立性,也过多的侵犯了艺术作品的独立空间。由此他更欣赏像王兴伟这样的“服务态度”很差的艺术家。  

 

2011年的小运动项目中刘鼎和卢迎华谈到“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艺术产业在很长地一段时间内为了快速消费而将艺术创作、艺术思考和艺术教育标准化、公共化,并使艺术系统中的各种实践分工的边界模糊化。”并在接受的采访中提到了他们所感受到的焦虑,这种焦虑是“人们对于全球化秩序下所建立起来的关联性有所警醒,并在经历着由于关联性的瓦解所产生的自我定义的焦虑。在这种焦虑中,我们迫切希望更真切地认识自身的来源和处境。”于是策展人在策划深圳雕塑双年展期间“大概花了半年时间与艺术家、当时的批评家、策展人等等做一对一的深入访谈,了解1989年后他们各自的工作,包括他们在当时工作的环境、想法等等。在这个研究基础上,我们再来决定要展出这个人的哪一件作品或哪一件文献。”刘鼎在接受99艺术网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的说他们并不考虑艺术家在近几年的艺术市场中是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哪怕是像王广义、张晓刚这样的“艺坛F4”他们也会处于文献的需要去展示他们的作品。于是我们在现场会看到王广义1996年的作品《卫生检疫—所有食品都有可能是有毒的》和张晓刚的《1990年11月7日张晓刚致毛旭辉的信》。 

 

相关阅读:

2012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策展人和主题公布

初夏五月 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在进行(多图)

“小运动”不是什么

小运动:概念的修辞与现实的反讽

卢迎华、刘鼎、苏伟谈“小运动”的一些思考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