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美术馆发展现状 2012-05-23 09:41:38 来源:《美术馆》 作者:张子康 罗怡 点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兴起了一拨公立美术馆建立热潮。中国的美术馆建设进入了复苏阶段,进而成为不少较发达地区的阶段性文化命题。以上海美术馆、深圳美术馆等新馆的落成开放为标志

在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大城市都设有专门的博物馆管理局或其他相应机构,以便妥善协调各种社会资源,对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其中包括艺术博物馆)进行专业管理。他们对城市的文化规划有整套的宏观视野,在一个美术馆的建设申请递交之前,就针对什么样的城市应该建设美术馆?按照人口和教育程度的比例计算,一座城市又应该有多少座美术馆?不同的美术馆,在规划时的地理位置应该怎样选择?按照营销学原则,在行业内部进行对目标客户的细分时,美术馆应该细分成多少种类?每个美术馆如何突出自身个性,实行收藏与研究的独立定位?同一城市的多座美术馆在总体上又应该怎样实现资源上的互补和互动?什么样的建筑师才有设计美术馆的资格?美术馆的建筑设计、使用功能与城市文化怎样和谐统一?这些问题都有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普遍适用的思考、论证和决策程序,不仅在美术馆建立之前就应避免与防范规划性失误以及对有限资源的浪费,而且对美术馆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会提供非常实际的指导。

 

4.对于什么是公益性文化单位、准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不同的单位政府采用什么样的支持与补助政策,都不明确。虽然已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非营利组织的有关法规,但是一整套与博物馆相关的非营利性组织的政策立法、成立认证、监督管理的系统还未建立完善,尤其是对相关细节缺乏明确的规定,严重滞后于非营利性美术馆的发展需求。

 

目前大多数美术馆因为注册非营利组织的门槛过高,而且又因为商标局对"美术馆"三个字没有限制,几乎所有民营美术馆都是以"美术馆公司"的方式注册。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既没有法规来限定哪些"美术馆公司"是非企业,又不能从"美术馆"这个名称上来区分。但问题是,如果美术馆是企业,本身便以赚取利润为目的,政府为何再给予其免税的政策优惠,使之成为双重的获利者呢?名不正言不顺,大多数民营美术馆的企业身份,使美术馆群在争取税收、政策等各方面政府扶持上节节失据。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美术馆必须先脱离企业,获得独立的社会身份,企业的资金投入只是作为捐赠,而不是向下属的文化产业部门投资,才能因为这一捐赠行为而享受政策优惠。

 

当务之急是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立法工作,建立统一、明确的相关法律体系,放宽对非营利组织的登记注册制度。放宽和优化当前美术馆的制度空间。政府应当尽快简化民营非企业美术馆的设立手续,降低设立门槛,破除限制。引导和加强美术馆的自律机制建设,构建多元的评估体系,促进美术馆的健康发展。

 

美术馆的发展应该和政策体制的健全过程同步进行,美术馆需要时间完善自身,体制的健全更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制定出符合国情的方针政策才能真正促进民营美术馆的健康发展。下面,笔者以自身所亲历的中国第一家民营非企业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的发展轨迹为例,从这个中国第一家民办非企业美术馆的诞生发展历程,看看在中国以民间资本办一家非营利美术馆所要面对的问题,也以此给国内的同行朋友一些参考与建议:

 

1.2002年今日美术馆注册时全名为"北京今日美术馆有限公司"。可以肯定,大多数人都是在没有认请美术馆的概念和性格的情况下,便去稀里糊涂注册了"美术馆公司",政府也批准了"美术馆公司"。任何一家"美术馆公司"都会简称为"美术馆",无论是企业标识(Logo)、还是对外宣传,都会以美术馆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线中,甚至"美术馆"的员工也不见得了解其中差别。自2006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民办非企业艺术机构仅有今日美术馆和观复博物馆两家。可以想见,现在几乎所有的"美术馆"都是"美术馆有限公司",这种人人都自称"美术馆"和"非营利机构"的状况,难免鱼龙混杂,使得"美术馆"和"非营利机构"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大打折扣。

 

2.如果人们知道"美术馆"不等于"公司",也希望建立一个正规非营利美术馆机构,在申请注册之前,需要想清楚以下三点: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