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刚 大三线系列-别进来
“劫”的古字义是“以强力使对方欲去而不得”,现代汉语沿用此义,诸如抢劫,劫持等。佛教东渐,Kalpa音译成汉语“劫波”,Kalpa源出婆罗门教,印度教沿用,佛教亦沿用,意为极久远的时节。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再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波”。在汉语的使用中,“劫波”多简化为“劫”,且逐渐被借指为天灾人祸,“劫”在这种意义上就和汉语的“劫”原意有点关联,也有点意译的意味。因此,“在劫难逃”“劫后余生”“万劫不复”等至今还在使用的词汇,既出佛家,又泛指俗世的天灾人祸了,如文化大革命就被称为“浩劫”。
在这种意义上,三线工厂也是一“劫”,冷战年代,毛主席担心美、苏进攻中国,发出了著名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那时候,除了大大小小的城市和乡村挖了无数个地洞,建立了无数个民兵队伍外,就是在西北、西南等偏僻山区建立了难以计数的规模巨大的兵工厂,同时,成批成批的大城市科技人员和工人迁往荒无人烟的山沟,这些兵工厂的建设或者区域统称“三线”,大规模城市人口迁移到三线工作的就叫“支援三线建设”。几十年过去了,仗不但没有打起来,而且随着冷战的结束,中国又和外国人做起了生意,于是,大规模的三线工厂,大多成了废墟,原三线工作人员的命运更是一笔“烂账”。佛家把毁灭性大火灾叫“劫火”,灾后余灰谓“劫灰”,后来多指天灾人祸留下的残迹,如今的三线已人去楼空,到处是断壁残垣,惨不忍睹。因此,我把陈家刚拍摄的“三线工厂”叫作劫难影像,通过这些照片我们看到三线的“劫灰”状态。
陈家刚是建筑师出身,年青时曾经有过三线工厂工作的经历,并且成功地做过房地产开发商,也因为种种原因他的房产开发公司破了产,这些经历都成为他拍摄三线工厂的有利因素:当往日的恢弘变成了废墟之后,这废墟对于陈家刚,就不仅仅是普通的废墟,它首先有着陈家刚往日亲历的回忆――热火朝天的三线建设――同时包含着与他自己有关的房产开发的风光;因此,三线变成废墟,也同样隐含着他自己房产开发的伤痛,即它不但是天灾人祸,同时成为他自己人生低谷的象征,国家灾难和人生痛苦纠缠在一起。所以,几乎是不拍摄废墟,而且不把废墟拍出一点“恢弘”的感觉,就不足以表达他内心的复杂情感,所以“恢弘的废墟”就构成了陈家刚这批作品的基调。为了表达这种感觉,陈家刚选择了沙慕尼(CHAMONIX)大幅面相机,寻找最适合大场景取景的角度,固定机位,并采用沙姆定律的全景深对焦的方式,确保了如此大场景中每一个细节的高度清晰和完整,确保每一个细节身临其境般的真切。让废墟更恢弘,更触目惊心。
也许最有争议的是,陈家刚三线废墟中出现的年轻女孩形象,我猜想其中原因,是由于我上面说的陈家刚拍三线废墟的复杂情感所造成,即废墟不仅是概念上或者社会意义上的天灾人祸,同时这些废墟也与他自己的亲历有关,毕竟那里曾经热火朝天过,那里有过他的理想,有过他的爱情,那个女孩形象――就是他的那些美好记忆的“倩女幽魂”。我自己更喜欢其中的《三线石棉总厂》,由于跑动使得女孩形象虚到似有似无的程度,让静态的废墟越发静得有点瘆人,仿佛夜幕降临时候,这里就可以演绎现代版的“聊斋”了。
陈家刚拍摄三线残迹的方式是一种工程方式,象做一个建筑工程,理性而周密。他总是先“采点”――做调查研究,选择拍摄地点,寻找若干角度。然后回来做拍摄方案,画草图。当到了胸有成竹的时候,接着就是准备器材,车辆,生活用品。当万事齐备之后,几辆越野车浩浩荡荡到达目的地,然后才进入拍摄工作,一气哈成,一切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象有规模的电影外景地的拍摄工程。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三线残迹”最早展出于798,而如今的798成了红火的艺术画廊区之后,再次于“巴黎?北京摄影空间”展出,而798恰恰是废弃了的兵工厂,这种巧合令人啼笑皆非,仿佛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栗宪庭
2008-8-5
【编辑:王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