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大学的门,开也不是,不开也不是。
2002年起,复旦、同济、上海体育学校等高校就和杨浦区签署体育资源共享协议,试点把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杨浦区也成为“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区”。
从刚开始相安无事、各取所需,到后来渐渐演化成较为激烈的矛盾——大学体育场,也成了一个“是非之地”。
“我们学校的足球场,本来是向社会开放的。后来踢球的人多了,体育老师们就来提意见了。”同济大学体育部姜丽萍老师说,该校四平路校区紧邻着一些居民区。照道理,学校的一些体育资源向周围居民开放,促进全民健身,理所应当。但有好几次,校外的足球爱好者踢球过于投入,足球乱飞,影响到了学校的日常教学。体育老师恳求配合,但“访客”们却摆出“先到先得”的道理,不仅不肯礼让,还发生了口角冲突。
去年底,同济修订了体育场对外开放的规定。一方面,体育场照例对外开放,但在收取少量场地使用费的基础上,微调了开放时间。“早上早一点,晚上晚一点”,这样的安排正好能与日常教学和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错开;另一方面,学校也在体育场安装了围网,为日常教学再添一道屏障。
记者在采访中获知,尽管学校方努力采取措施、平息矛盾,但学生中也有不少怨言。“学校运动场地本来就有限,如果不是对外开放,我们随时来都可以用。现在接受社会预定,我们来踢球,搞不好就要打道回府了。”
“现在一提到向公众开放,不少老师和学生就嫌烦。换个角度想,大学是需要被公众了解的。”也有高校负责人以美国大学举例。公立大学向纳税人开放,理所应当。可一些私立名校本有理由谢绝参观,却反其道而行之,原因何在?他认为,“善待”进入参观大学的游客,也是一项有效的学校品牌宣传。“假设让小学生参观一所大学,让他从小爱上这所学校,那么他以后报考这所学校的信心就要坚定得多,对大学招徕生源有好处。”
大学开放,如何体现其正当的服务社会功能,又同时过滤一些“蹭客”,——这还真是一道棘手的管理难题。
【相关链接】 大学开门时的那些尴尬事
武汉大学:樱花节成“樱花劫”
今年清明期间,日均有15万人到武汉大学赏樱花,许多香港、广东和湖南游客更是搭乘高铁直奔武大。
武大樱花节期间,师生普遍感受到了巨大客流量造成的“交通拥堵”。不少游客随手摘花、随意折枝、乱扔垃圾,还有人走进教室,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网友分析,这么多人之所以选择去武大看樱花,“一是有名,二是便宜,三是顺便参观了解武汉大学。”
东南大学:拒绝成为停车场
今年3月1日,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包括东南大学在内的首批8所高校停车场向社会错时开放。当天下午,东南大学在官方网站上公开表态:“东大四牌楼校区目前不具备向社会开放停车的条件,因此不同意作为社会停车场开放。”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和企事业单位不同,高校作息时间并不固定,很多教授、学生偏好夜间做实验,晚上继续留在学校的老师、学生数量较多,根本没有空闲的车位。
山东大学:体育场收费争议多
2011年,有济南市民到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的操场跑步,但工作人员在门口收了三块钱,却没有发票。学校称,这个操场建成不久,设施齐全,从5月份使用以来就一直针对外来人员进行收费。但在早晨8点之前和下午5点半之后,操场免费向公众开放。
校方称,收费也是“不希望它像洪家楼校区一样,设施和场地损毁严重。”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地处闹市区,利用这块场地锻炼的校外人士特别多,“每个角落都是人,连跑道上都有人踢球”。过度的使用造成场地、设施损坏严重。
北京大学:频发“逐客令”
2006年,北京大学发出通告:校园免费参观以来,游客较多,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生活秩序,今后将对参观校园的人员数量和对象加以限制。原则上对小学生和成人旅游团不予接待。“逐客令”下达后,多家旅行社紧急改了线路,“清华游”“清华夏令营”应运而生。
2007年,北大出台管理新规,将对进入教学楼的人员抽查学生证件,目的是为了堵住那些挤占北大教学资源的个别社会闲散人员。但北大也表示,此举不是绝对禁止校外人员到北大旁听。
【编辑:汤志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