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是一种生活方式、态度,而时尚的最高形态是艺术。女性是时尚与艺术的中介,通过女性,这三者连接成为一个关联域。
谈到“时尚”,不可避免地联想到女性。不论是通过女性来表达时尚,还是利用女性来消费时尚,时尚与女性似乎都亲密捆绑。在近期举办的“时尚之巅——首届当代女性艺术邀请展”与“女性·艺术·时尚”学术研讨会上,当代女性艺术家通过装置、画作等来表达对时尚的态度;国内知名艺术批评家则通过观念交锋畅谈时尚、女性与艺术的关系。
女性关联时尚与艺术
女性、艺术、时尚是本次展览的三个关键词,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是与会各方关注的焦点。作为策展人的贾方舟先生提出,时尚是一种生活状态、方式、态度或是信念,而时尚的最高形态是艺术。女性是时尚与艺术的中介,通过女性,这三者得以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关联域。不同时代的艺术家,通过艺术创造不同的审美趣味,而不同的审美趣味,又引领着不同的时尚,那么艺术就始终处在时尚之巅。而女性既是艺术的创作者,又是时尚的践行者,所以艺术与时尚通过她们连接在了一起。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资深批评家陶咏白通过女性的生理特征来解释为什么女性是时尚的宠儿,为什么时尚总选择女性来表达。“女性跟时代有一种天然的敏感、敏锐,对时代的脉搏跳动有一种预见,因为女人生命的过程和自然是一致的,所以她有这样一种天性,很敏感。”陶咏白的观点得到中央美院教授李建群的认同,长期研究女性艺术的李教授进一步强调女性和时尚的关系在当今社会有了质的变化。女性从原来的时尚消费者,逐渐地转为主体、创造者、引领者。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姚玳玫用女性艺术发展的历史来揭示“艺术、女性、时尚”联系在一起的思路是具有传承性的。欧洲艺术,唯美主义的潮流已经这么做了,所谓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就是将艺术、时尚和生活进行打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在这方面已经做了非常充分的实践。
突破女性艺术发展瓶颈
提到女性艺术,总会必不可少地谈到女性主义,那么女性艺术与女性主义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又面临怎样的问题?
陶咏白首先指出,女画家的世界开启了女性艺术的序幕,拉开了女性主义的场面。贾方舟表示,女性艺术在中国发展的100多年里,与女性主义之间有着若即若离的纠缠关系:由20世纪初扬名立万的潘玉良、关紫兰、唐蕴玉等杰出先驱发出微弱的女性艺术家声音;到1949年后的“妇女能顶半边天”时代,女性艺术家自我意识觉醒,再到90年代“从男性话语中分离出来,转向对自我价值的探寻”;直至今日随着媒体产业的高度发达,信息传达的高速更新,造就了强调女性权利张扬的女性艺术家群体。而女画家喻红则认为,女艺术家的本位意识崛起正是孕育女性主义的沃土,然而在新时代发展的机遇下,女性艺术家往往不愿意给自己打上“女性主义”的标签,走向强调“个人化、私密感、发掘更微小情感”的表现道路。
刚举办过女性画展的姚玳玫通过举办女性展览的切身体会,认为当今女性主义批判性的锐气被隐藏起来了,或者说是被更为唯美的形式所掩盖了。与前几年或者是十多年来相对比,较激进的女性表达被掩藏在里边或者呈现一种更含蓄的表达。针对该问题,台湾艺术新闻杂志记者付晓东认为,因为女权主义概念在大陆被妖魔化,而且更加边缘化了,连非常先锋的女性艺术家都避之不提,且唯恐波及,这种心态非常值得研究。李建群也认为很多女艺术家不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好像把这个当做极大的忌讳,这恰好反映了女性主义在中国遇到的问题很大。
批评家盛葳主张,女性艺术首先应该突破女性主义的捆绑。比如本次展览当中,陶艾民《搓衣板》装置作品就是一种控诉或者是反叛的象征,而同时,这种东西跟女性的生活是直接相关的。盛葳认为,女性艺术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发展受局限,比如生育、家庭等方面的牵制。他认为不仅应该从艺术层面或者学术层面上去理解和梳理女性艺术家,还应该从实践的层面或者从展览等方面帮助更多的女性艺术家。
女性艺术在传承中发展
女性艺术在传承中进步、发展,不仅来自于艺术家自身的努力,也来自于社会力量的使然。应邀参加本次展览的18位女艺术家有上世纪90年代声名鹊起的大家,如陈庆庆、刘曼文、徐晓燕、喻红等,也有新世纪活跃的新秀如陶艾民、彭薇等。她们在艺术上的表达各有千秋,但共同的是,她们从未放弃过表达自我。参加本次展览的女艺术家崔岫闻坦言,进入到艺术领域时,艺术家就是唯一的标签,性别已不再那样重要,重要的是呈现什么、如何呈现。
贾方舟表示,特别挑选了这些艺术家是希望“体现一种女性艺术的正面价值”,通过这个展览,让女性艺术家用自我呈现的方式来显示她们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应该有的地位和价值。盛葳指出,本次展览的举办推出一些新的艺术家,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女性艺术有一个继承性的发展。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