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国泰:锈永未眠 2012-05-31 15:50:5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虽然崔国泰否认其作品中含有任何有意的政治评论,并自诩为观察中国社会巨大变迁而没有规划的艺术家,但他选择了遭受忽略与毁灭的主题;这与他充满感情的笔触共同揭示了他不是一位超然的观察者。

女民兵-2009-布面丙烯

崔国泰 女民兵 布面丙烯 2009

 

崔国泰:锈永未眠1

 

帕特里夏·艾肯鲍姆·卡拉斯基(著)   斯然畅畅(译)

 

六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传统文化的中断和神圣观念的根除,取而代之的是严格的共产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议程,这些又转而被迅速商业化的资本主义进程所取代。变化带来的冲击是复杂而多样的。对于文革时期的某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怀旧情绪;今天,许多成长于六、七十年代的艺术家,都以五味杂陈的感情回顾那个时代。那时与当下生活方式的差异是巨大的:曾经要求人民建立强大的国家的好战思潮,如今变成无限制的消费主义和自私的个人主义;一个曾经看似平等的社会,如今变成以不断增长的穷人占主体的社会。

 

崔国泰2成长于1960年代,正是大跃进之后,那时,全力建设新中国工业与军事基础设施的动力,迫使每个人都为作坊和工厂炼钢。他的作品反映了这些事件,当时无数大规模的重型生产机械、工厂和其他此类建筑物覆盖了整个国土。他的画呈现出对这项事业巨大规模和力量的敬畏。但是,他也见证了现代化进程对这个时代的终结,新企业不断增长的需求铲平了二十世纪中期的大型工业建筑,代之以毫无品味、结构混乱的西式公寓塔村、购物中心和办公楼。他的很多作品记录了过时的早期建筑的衰颓之态,同时又暗示了它们以往的威力。崔国泰用物质世界的短暂无常来表现这种衰颓。在儿时的他看起来伟大而长存的建筑物不再具备这些属性,他所有的主题都像是属于一个失落文化的人工制造物。

 

崔国泰的画很大,仿佛要唤起他所描绘事物的纪念碑性和曾经的辉煌。他的画布展现出有限的、克制的、近乎单色的色彩,令人想起1950到1970年代朴素的中国黑白摄影。例如《大红车间》(2004),再现了一间老工厂倾塌失修的全景。通过将建筑物填满画面,崔国泰成功唤起它的巨大。这间工厂坐落于他的家乡沈阳,是庞大的工业建筑群的一部分。据陈丹青说,这些建筑最初由日本人建造并使用,随后又归了苏联,直到1949年才属于中国人。21世纪初,这间工厂倒闭时,成千上万的工人下岗失业,数百万吨设备成了废铜烂铁3。自童年便熟识此地,他画的是这个建筑倾塌的最后阶段,为了新建一个光彩夺目的韩国合资车展中心,很快它就被夷为平地。

 

一道道水平向的楼层和工业方形大窗组成了格状的构图。破烂的窗口与悬吊在支架上的铁梁,暗喻着生命的脆弱。尽管被描绘得充满纪念碑性,但诸如石板灰的天空、房顶上的陈年积垢、残窗和其他破败景象等叙事性细节,仍然揭示出死一般阴郁的气氛。工厂倒闭对这一地区及其百姓的冲击不难想象。

 

绘画自身的涂抹传达了破坏的进程。灰、黑、红的色调与褐色颜料以多种方式涂抹在画面上:层叠的宽笔触造出不规则的小块低缓区域,浓厚的颜料则在画面上重重地滴下来。在这些区域,水平方向的密集笔触被垂直方向滴落的色彩所否定,同时在别的区域,桃粉、红色和黄色的颜料被滴撒抛落,形成纤弱的线条。在此之上,崔国泰用泼墨式的黑色笔道追忆僧画激荡而率直的书风,又用渗透房顶的浅灰色作为环境污染的证据。这幅工业衰退的景象似乎十分怀旧:一度宏伟的工厂,曾有那么多的工人,现在成了一具失去生命的空壳,过去的成就也被新的发展建设重点所否定。

 

【相关阅读】

后集体主义景观——读崔国泰的作品

伟大的残骸——读崔国泰近作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