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1989年作品《夜咖啡》.
《生命的风景———吴冠中版画作品展》于2012年5月22日在红专厂开幕。作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吴冠中不断探索“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贯彻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吴冠中的人生历程几乎就是他的艺术历程。
1919年,吴冠中出生在江苏宜兴,那一年,24岁的徐悲鸿偕夫人蒋碧薇赴法留学,并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接受正规的西画教育。中西文化激荡交融的时代,奠定了他艺术道路基本语境。1935年,吴冠中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然而此前一年,他正在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念书。在工科和艺术的分道口上,吴冠中投奔了艺术。当时,国立杭州艺专的校长正是林风眠,在林风眠的启发下,吴冠中走上了“融贯中西”的艺术道路。1947年,吴冠中被选派到欧洲学习绘画,以优异的成绩公费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投身西方现代艺术的研修。
1950年,吴冠中学成归国。1979年,他在“改革开放”初期率先提出“形式美感”的理论思想,对“内容决定形式”提出大胆的质疑,在当时画坛引起强烈反响和争论;1983年,吴冠中提出了“风筝不断线”的观点,强调艺术作品不应失去与广大人民的感情交流;1992年,针对画家以技法程式的模仿代替精神追求的弊端,吴冠中又喊出“笔墨等于零”的口号。此后,他继续以无畏胆略和率真性情担当起超越传统和开拓创新的使命。融合与突破的理想使他在以中国文化为根本的“油画民族化”和“水墨现代化”中开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在吴冠中的绘画理论中,最关键的一个词应该是“感情”了。他曾经说:“我有两个观众,一是西方的大师,二是中国老百姓。二者之间差距太大了,如何适应?是人情的关联。我的画一是求美感,二是求意境,有了这二者我才动笔画。我不在乎像和漂亮,那时在农村,我有时画一天,高粱、玉米、野花等等,房东大嫂说很像,但我觉得感情表达得不好,没画好,是欺骗了她。我看过的画多矣,不能打动我的感情,我就不喜欢。”“情之传递是艺术的本质,一个情字了得。艺术的失落同步于感情的失落,我不信感情最终会消亡。”打动观众的感情,就是吴冠中追求的艺术理想。
“感情”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对绘画充满感情的吴冠中获得了世界艺术界的肯定,也因此创下了许多第一。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作品《小鸟天堂》;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获得这一职位的第一位亚洲人。
本次展览共展出两百余幅版画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当代吴冠中各个时期的风格,全面展现他对“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轨迹。另外现场还展出吴冠中生前的手稿、文稿和视频,多方位地呈现这位艺术家伟大的一生。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