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记忆小稿
【编者按】很多出色的艺术家,走着完全不同的道路,在这样一个追求个人风格的当代艺术氛围中,陈曦依然执着于那份看似漫不经心的艺术热情。二十几年的绘画经历,让陈曦总会以学院式的艺术视角表达她眼中的社会变化,一切都那么“自在自然”,没有牵强与造作。在《中国记忆》的系列创作中,让我们看到了陈曦成长历程的微妙变化,从对都市个人的关注转变为对“民族”、“国家”的思考,从“零散的,局部的,情绪化的”这些表现到“理性的,整体的,全面的,概括性的”观察,无疑这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朝圣”的艰辛历程。如何面对历史、如何面对传统,这是全球化背景中每个中国人需要迫切解答的问题,《中国记忆》将国家的快速发展定格在一个个以电视为媒材的画面中,作品以系列的形式梳理了社会进步的每一个重要历程,这是陈曦的“中国记忆”,更是有着相同经历中国人的“记忆”。
记者:了解您的人都会知道,您是一位极富自由性的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您确实拥有着一种艺术家特有的闲逸心态,对您来说,“艺术”就是一种生活状态,艺术品只是最后的附属结果而已。对于您这样的状态,描绘一些市井民生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如果做整个民族国家历史回忆的创作,理解起来就有些困难。是否能谈谈您是从什么角度出发考虑创作《中国记忆》系列?
陈曦:首先说到自由性,这是人所追求的生存境界,实际现实中谁也不可能完全彻底的自由。如果说我以往的艺术表现可能突显了强烈的随意,自由的感受,那只表明了我的一种生活的状态,也是创作的状态而已。和我的思想活动,内心体会,精神层面的一些思考,还不是一回事。但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随意生活,随意画画的状态确是我很喜欢的,而我渴望的自由是没有边界的空间,可以让我的思想任意遨游而驰骋无边的。可以这么说,早期描绘市井生活的画面是随意的,零散的,局部的,情绪化的,而现在的《中国记忆》是理性的,整体的,全面的,概括性的,这样的变化和人的年龄阅历感受是紧密相关的,唯一没变的是我关注的对象也是主题,这个没变,只是从描绘个体上升到了对集体的关注而已。所以这样的变化应该不难理解的。
记者:“中国元素”、“中国符号”原本是一类西方人用于区分一种民族艺术的概念,但是,由于近些年艺术市场的火爆发展,“中国元素”、“中国符号”逐渐成为一种备受攻击的概念,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曦:我一向不考虑这样的问题。因为我觉得本来就是中国人,所做的事就抹不去生存环境带给你的影响,何况是在一个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呢,如果说已存在这些概念,只说明了有人希望通过强化这样的概念,得以从当代艺术中凸显出来,或希望有别与西方艺术。如果已到了倍受攻击的程度,说明做的有效果,能引起争议不是坏事。
记者:“中国符号”是一种外国人用来识别中国艺术的方便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人提供给外国人的一盘民族菜肴,一个美国人似乎不会故意用“美国符号”这类概念标识自己作品的属性,那么,您在创作《中国记忆》这个系列的时候,您是怀着哪种想法来创作?
陈曦:做《中国记忆》系列,最开始是出于偶然机会,要给MTV做一件八十年代主题的作品,需要翻阅大量历史资料,老的期刊,像(人民画报)之类的,就唤醒了许多对从前的记忆,因为做了一张,效果很让我兴奋,也就有了想继续做一段历史性主题的兴趣,就好像是每一次的偶然中孕育着必然的结果。
记者:从您个人经历出发,您觉得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国家”“民族”概念?是什么样的遭遇导致有这样的思考?
陈曦:而时间段落的选择,是因为从我自己有记忆开始至今,正好是国家发展最快的四十年,也是我个人的四十年,这样的巧合就更加促使我要做这四十年的一次回顾。从内心里很庆幸自己生在了一段故事频发,热闹非凡的盛世,因此对所发生过的重大事件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另外,以我多年来表达的主题而言,也该有个段落性的总结了。而这一切的发生又是那么的自然而然,像以往一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