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买得起”上的部分参展作品。
规模:可观的初级购买市场
1999年,Will Ramsay在伦敦发起了第一届买得起艺术节。此后的13年里,全球已经有十几个团队各自在近20个城市举办和筹备“买得起”,互相却没有联系。不同城市的艺术节由不同的团队以不同的方式创办,甚至游戏规则,包括定价、征集作品、收费……都不完全一样。在刚刚结束的2012年春季“买得起伦敦”艺术市集上,艺术品定价为“不超过4000英镑”;而在2011年的“买得起纽约”和“买得起洛杉矶”上,艺术品的定价在100美元至1万美元之间。
在西方艺术市场有超过70%艺术品低于5000美元,这个标准被多数人接受,故称为“买得起的艺术品”。“目前在中国,30%不到的艺术品售价低于5000美元,中国艺术家定价在1.5万元以内的艺术品往往还没有进入流通的艺术市场。”Tom十分看好这一市场的前景。
现在,来参加AAB的年轻艺术家越来越多,艺术节上来自中国内地的买家数量也增长了1倍,从15%增长到30%。“尤其是年轻买家与年轻艺术家之间,往往有一种很特别的共鸣。”Tom说,“从2006年开始的一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证明了平价艺术品在中国区域的市场。”
对于Tom和他的艺术节来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大众能够在“买得起”的价格里找到合适的艺术品。最高限价2万元已经保持了3年。自从开始独立运营后,Tom便不再与画廊合作,不希望让“机会就只降临在被画廊代理的艺术家身上”。而全球大多数买得起艺术节活动是将展位卖给不同的画廊,然后由画廊来选择展出的作品。“我们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在中国做一个买得起的艺术市集。”
生存下来自然要发展。AAB公司董事会希望能够在区域内增加活动的数量,并在上海、香港等地挖掘发展潜力。为此,2012年底,AAB将会在上海举办首次活动,在香港的活动也将会在2013年上半年举办。据悉,虽然香港的艺术市场一直在支持亚洲艺术,并有大规模需求,然而平价艺术品的数量依旧非常有限。
艺术家:明日之星的艺术市集
每年,AAB的专家团队需要花费6个月的时间,走访各个艺术家工作区、艺术院校来挖掘明日的艺术之星,与此同时也会同一批长期支持该活动的成功艺术家进行合作,从尚未毕业、深具潜力的新人到知名艺术家,每年挑选出的几百幅有品质的作品,让购买者买得值。
艺术家刘中华从2008年开始每年参加AAB,他认为,AAB是初级买家的一个平台,大家从这里挑走的大部分是符合个人口味的生活必需品。
AAB借助于较低的价格准入门槛和较严格的艺术评判标准,给初出茅庐的艺术家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对于年轻的艺术家而言,买得起艺术节更像一个市集,成为他们中很多人面对市场的第一次。
2012年AAB海报上的油画作品《拔河》出自年轻艺术家曹锡辉之手。对于第一次参加AAB,自己的作品就被选中作封面,曹锡辉表示非常惊讶,他认为AAB是一个可以允许艺术家们公开展览的平台。
“将艺术家的作品授权来制作成海报的封面,也是帮助年轻艺术家宣传的一种方式。”Tom向记者介绍,去年AAB海报上的作品作者杨蕊,在“买得起”卖出第一幅作品之后,便开始接到画廊和展览的邀请。在此之前,她更多的时候只是专心画画,偶尔去申请参加一些展览活动,很少有画廊或者展览主办方主动邀约。最近,她正在筹办个人展览。“无法预料在1年之后,曹锡辉将会获得怎样的成绩。”Tom说。
除此之外,AAB主办方也在寻找各种艺术新生力量。目前还在美国上学的年轻艺术家张家维,她已经不止一次携带作品来AAB参展,这也是她尝试新艺术形式的试验场,今年她带来的是新媒体艺术。
2010年,画家华继明通过朋友介绍来到了AAB,其每次参展的作品保持着70%的销售率。对于过分地追求市场效益是否会影响创作,华继明表示:“市场因素对艺术家的影响不大,创作定力比较重要。完全迎合市场是不必要的,艺术创作是一辈子的事业,我们不会根据卖得好坏来判定自己的艺术价值。但我建议,艺术家对艺术品价格的涨幅应该小一些,卖便宜了不要后悔,卖贵了就需要调整。”
“在‘买得起’出现的艺术品不能太学院、太先锋,因为毕竟很多是卖给艺术品爱好者,要卖他们能接受、能理解的作品;另外,作品的尺寸和材质也很重要,我们的场地有限,买家当然也要能把作品带回去,大的装置和雕塑我们一般就不会考虑。”Tom表示。
【编辑:霍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