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淮南起照铭十二生肖纹铜镜
罗覃(Dr.Thomas Lawton)是前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暨赛克勒美术馆馆长,他说:“铜镜学的发展较为滞后,而这门学科最耐人寻味的,便是专家学者竟然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解开有关铜镜起源及各地流派的诸多疑团,事实证明,铜镜起源之早与风格之繁,远远超乎史籍所载。”
中国铜镜鉴藏学的重大变革开始于20世纪初,当时开始了科学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产生了一批断代更为准确的出土铜镜,使专家学者得以在清晰可靠的框架内考证铜镜的演变发展。在此过程中,他们常着眼于断代更迭的重要性及地区风格的差异,而此前中国的铜镜知识最多以宋代和清代宫廷珍藏的图录文献为依据。年代最早的是《宣和博古图录》,据称由王黼在公元1107至1123年间编纂,书中收录了宋徽宗在位期间,北宋都城开封府宣和殿庋藏的青铜器物。据记载,徽宗对这些珍藏躬亲过问,对如何解读器身铭文时有见解。
安思远有一面极为稀有的规矩纹大铜镜,这是西汉末年或新朝铸铜技术的绝佳例子。在器表外侧宽沿一道窄边内,铭刻三十三字道家真言:“下除作镜真大巧,上太山,见神人,食玉英,食澧泉,贺交龙,乘浮云,君宜官,保子孙兮云。”两汉是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国各地均有出土,数量多,分布广。在日本、越南、俄罗斯和阿富汗及伊朗等国也出土了不少中国古代铜镜。在《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便记载了三国魏晋时期倭女王(今日本)遣使到中国进贡,魏王便赏赐予“铜镜百枚”的资料。铜镜在汉代成为周边国家难得的珍贵礼物。在日本的考古中也发现了中国的魏镜和吴镜,以及当地仿制的“倭镜”。
这个时期的铜镜以圆形为主,钮多为半圆形,也出现了一些伏兽形钮。常见蟠螭纹、蟠虺纹、草叶纹、规矩草叶、规矩蟠螭纹、百乳纹、四乳四虺等。汉代铜镜上开始大量出现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