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转折(2011-今)
边栏排版见证2011:《冰与火之歌》
盘点2011年中国艺术市场,就如同一曲冰与火的狂欢之歌,它们交织得如此荡气回肠,以至于让诸多在2011年上演的林林总总,很多年后亦会成为我们重要的谈资,因为在这一年,中国艺术市场的整体格局、参与主体、市场份额、历史纪录等都被根本性地改写,也同时翻开了新一轮市场运动轨迹的篇章。——《艺术市场》2012年1、2期“本期关注”《冰与火之歌·盘点2111年中国艺术市场》(上、下)
历史的又一个魅力就是总会孕育惊人的相似,正当艺术品拍卖市场高奏凯歌昂首迈进2011年时,几乎所有的参与者和旁观者都不会猜想到这是一个复刻了2008年全面溃盘的年景,当中国艺术市场再一次以实际的行动证明了自己“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没有丝毫抵御能力”时,也解答了这次始于2009年的市场高潮在2011年下半年的谢幕来得如此迅速而干脆的原因。
在2011年上半年,正是由于国家开始实行银根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加上楼市的限制、股市的低迷,其他投资板块的“流动性危机”使得相当的民间资本继续涌向了艺术市场,造就了拍卖市场“火之高歌”的最强音;而在2011年下半年,也正是在世界经济严重不景气的背景下,银行系统不得不进一步采取紧缩银根的信贷政策,国内投资与消费的信心在悲观的预期中不断下降,“流动性危机”开始在艺术市场显现,“全民投资时代”的热情从高亢逐步开始冰冷,“冰之序曲”上演。(在《艺术市场》2012年开篇,“本期关注”栏目连用了两期的刊幅进行了系统而详致的分析与阐述,相信《冰与火之歌·盘点2111年中国艺术市场(上、下)》已将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面貌忠实而完整地呈现)
2012年至今春拍已然过半,在“大鳄不急抢滩、小虾不敢上岸”的谨慎与观望情绪里,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在看似模糊的状态中呈现了两种逐渐清晰的趋势,一种是以荣宝拍卖(迎春)、中国嘉德(四季)、北京保利(精品)、香港苏富比春拍等第一阵营与排名靠前的第二阵营大拍行为首,以自身的品牌效应聚集了极高的参与人气,而那些原本抱着“观望”与“抄底”心态的“老人儿”们会惊奇地发现“捡漏”的几率几乎和市场行情飚红时一样微乎其微,原因是“太多的新面孔入场”,特别是在行业大佬拍品较为整齐的专场上,“火爆程度让人和当下低迷的市场行情难以联系”;而另一种是那些隶属第三阵营的中小拍卖行,在已经完成春拍的公司里主要有两类情形:第一类是征集不可谓不用心、拍品不可谓不整齐,招商不可谓不卖力,但是春拍却呈现了相反的效果,“大货基本走不动,小货精品卖家低价不会放,普通东西也卖不上价钱”;第二类是从征集到招商敷衍了事,甚至赝品过半,意图瞒天过海、浑水摸鱼,而最终的效果在谨慎关键词的大势面前可想而知。
究竟2011年伊始的市场下滑势头在2012年是继续、延缓、抑或止步,就目前的态势观察,也许2012年的市场态势不差到如很多市场资深人士预期的那般触底,也没有迹象会如乐观者期望的那般因为“新人入场”而迅速回暖,相信在春拍完整收官之后,会有一个较为明朗的态势呈现,但是目前可以肯定的是,2012的一年,应该是进一步拉大大拍卖行和中小拍行“贫富差距”的一年。
小结:其实故事才刚刚开始
中国艺术市场在20年里就走完了欧美市场百余年的发展轨迹,得益于艺术品拍卖的20年几何增长,我们已然坐拥有了除美国之外最庞大的市场份额、身价最为昂贵的艺术大师(齐白石)、成交总额最高的艺术家(张大千)、世界四大艺术市场中心之二(北京、香港,其与纽约、伦敦并称“世界四大艺术市场中心”),但是快速增长同样也遗留给中国艺术市场诸多乱象:尚未建立相对独立的艺术评论、研究、评估体系与机构;不能在宏观经济体系中发挥一定的调整职能;运营模式不规范、管理制度不明晰、透明化程度差;民众整体审美意识与普遍个人艺术涵养水平不高;艺术市场不能够起到一定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功效等,最为关键的是对外部经济环境没有丝毫的抵御能力,致使市场内时常经历过山车式的大起大伏。
而就艺术品拍卖市场而言,20年在收获无数阳光下的灿烂同时,假拍赝品、诚信缺失、投机心态、法律空白、监督乏力等灰暗也一直如影随形,其实追忆峥嵘岁月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得以最深刻地反思那20年来光影交映的得失,毕竟20年弹指一挥间,太短太短,而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故事,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