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初遭(1997年)
边栏排版见证1997:风暴袭来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一番明显的调整:企业数量增加减缓,一些原有拍卖偃旗息鼓退出市场;拍卖场次下降,全国成交额下降超过4,400万元。潘天寿的代表作《春塘水暖》在中国嘉德仅以660万元成交,却是这一年拍卖最高价作品。——原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 艺术研究专家 赵榆
“其实在1996年末,发展过热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就出现了‘成交额高、成交率低’的亚健康局面,少数公司开始出现雇佣拍托儿,恶意哄抬拍价等不正当经营行径,而以短期暴利为目的市场炒作也开始出现,很多媒体开始关注艺术品拍卖的诚信问题,在市场这样混乱背景下,亚洲金融风暴突至,稚嫩的中国艺术市场第一次遭遇滑铁卢:投资者纷纷选择持币观望,一批在经营管理、人才储备特别是不具备优势项目的拍卖公司受到了被淘汰的命运,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1997年的衰退使得很多发端期的问题得以暴露,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开始意识到行业自律、拓展创新、市场培养等等举措必须马上提上日程。也是在这一年,《拍卖法》开始实施,这让一直“摸石头过河”的艺术品拍卖摘掉了“无法无天”的尴尬帽子。
1997年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史上第一个低谷,也标志着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轨迹的第一个周期的终结。
1、危机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整个东南亚市场,这对于初触国际的拍卖市场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经济危机轻而易举地就推翻了中国拍卖市场发端期积累起来的经营经验和认识,“在1997年,很多拍卖公司对国际市场购买力的期望和寄托全部破灭了。”国外藏家的谨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投资者的信心,很多人在这一年如梦方醒:中国现阶段尚未形成足够大的买方市场。购买力后劲不济、思想上准备不足、市场培养不到位等弊病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被放大得一览无余。同时更多的从业者也认识到了中国的艺术品拍卖与世界经济环境之间,息息相关的依存关系。
2、成法
1996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并于1997年1月1日开始实施。从此,包括艺术品拍卖在内的中国拍卖业,真正步入了法制的轨道。虽然《拍卖法》中有关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条款规定的并不详尽,但出现的“文物拍卖”内容,使文物艺术品拍卖机构及其经营活动真正具有了合法地位。
第二个市场周期:蜕变(1998年-2003年)
即便是在20年后的今天我们也一再强调:中国艺术市场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对于这个时期稚嫩的拍卖市场而言,第一个历史周期“成长的烦恼”,特别是第一次低谷的洗礼,让其积累了足够多可以“铆劲”发展的从业人员与行业经验,而以这一时期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为依托,拍卖市场在第二个发展周期完成了从萌芽的艰难起步到可以随风奔跑的蜕变。
一、恢复(1998-1999年)
如果单从总成交额等数据上观察,1998年的拍卖市场仍是处于经济危机导致的滑坡中,甚至到了1999年,春秋“大拍”与夜场“小拍”的拍品数量都明显减少。1999年全年,其总的拍卖场次大约只相当于1998年的30%,相当于1997年的20%。而1999年全国艺术品拍卖的总成交额仅有1998年的80%。但数据的背后,却是1998至1999两年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在经过一阶段飞速发展期和急速衰退期后,进入了一个薄利经营的恢复时期。市场表现波澜不惊,但也不乏亮色:1998年5月嘉德春拍,清雍正花釉里红天气球瓶以440万元刷新同类拍品最高纪录;10月秋拍,乾隆手卷《创业守成难易说卷》以93.5万元荣登“最贵帝王书法”头衔;而一张清早期黄花梨画桌以114.4万元宣告中国古典家具在拍场上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