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品拍卖20周年(上):峥嵘岁月 2012-06-13 14:59:02 来源:艺术市场 作者:张天羽 武文龙  点击:
2012年是中国艺术品拍卖20周年(1992-2012年),而鉴于拍卖市场于整体艺术市场的份额于地位而言,某种意义上讲这20年也是中国艺术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20年。

三、谷底(2008年)

  

边栏排版见证2008:海啸肆虐

 

  

2003到2005年的是各大拍卖行海外征集的疯狂年代,到了2006年随着回流拍品质量逐步下滑而使市场回落,恰逢2007年海外资本操纵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市场又因为当代艺术板块大放异彩而再次火爆,然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让遭受重创的海外资本迅速撤资中国市场,以中国当代艺术一蹶不振为首,整个市场受到剧烈的影响。——荣宝拍卖公司总经理 刘尚勇

  

2008年的“多事之秋”对于荣宝拍卖来说格外难捱,掌门人离任的同时又遭世界金融危机来袭,很多竞买人资金链突然断裂,拍卖公司无法及时向委托人兑现,甚至要被委托人告上法庭。“内忧外患”中副总经理刘尚勇临危受命出任总经理,上任后其一系列内部管理和奖励机制改革终于激发员工“八仙过海”,最终在2009年得以“扭转乾坤”。但是客观而言,无论2009年雨过天晴也好,还是艳阳高照也罢,2008年的中国艺术市场由于海啸肆虐绝对是笼罩在一团阴霾之下。

  

2007年当代艺术市场的浮华背后埋下了不少隐患,所以当2008年世界经济海啸呼啸而至的时候,当代艺术板块成为了最早宣布崩溃的阵地,在其全线下滑的带动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市场再一次蒙受了大起之后的大落,一个被五光十色泡沫簇拥着的无限春天,仅在几个月后就毫无过度地步入严寒的冬日,尽管2008年的春拍市场仍保持了上扬惯性运动,但是在秋拍全面崩盘的惨淡收官之后,为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第三个发展周期的终结,画上了一个仓促的句号。

  

2008年拍卖市场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市场购买力大幅下降。这一年国内经济遭受了以股票市场领衔的金融、地产、出口贸易等多方市场振荡,财富效应减弱,个人与企业的购买力锐减,而艺术品自身的“奢侈品”定位又让其在投资心理取舍上处于下风,于是泡沫破裂合力投资消减,促成了购买能力急剧下滑的市场现实。还有较为明显的表现就是信心缺失。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卖家、藏家因为对投资没有信心而囤货惜售,导致市场上珍品更是难见;拍卖行缺失成交信心而减少拍卖场次,并下调价位,导致市场成交总额缩减。第二,投资者对整体市场环境或者整个艺术品类(以当代艺术为代表)失去信心,对艺术品短期内增值前景更不看好,甚至部分藏家期待其继续走低而创造“抄底”的机会。

  

于是2008年秋拍“低价成交、大面积流拍等现状比比皆是”,总成交额较上年同期下降47.93%之多,全年度总成交额较上年同期下降13.05%,直接回到了2006年春拍的水平线上。2008秋拍超过千万元成交的拍品数量由春拍的127件下降到秋拍40件;五百万元以上的拍品从春拍的193件下降到秋拍110件;百万元以上拍品由春拍的1739件消减到1026件,下降比超过了40%甚至50%之多。以当代艺术为例:香港苏富比秋拍,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总成交额1.738亿元是2007年秋拍的一半,全球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机构之一——Estella Collection(仕丹莱收藏基金)在这场拍卖会上将近200件中国当代艺术品悉数抛盘。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