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今年春拍倍受瞩目的“过云楼藏书”拍卖落槌,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在拍卖现场以1.88亿元的价格拍得,加上佣金达到2.162亿元,创下中国古籍拍卖的世界纪录。价高者得,原本应该是拍卖会上的规矩,但是由于北京大学在昨天表示对于这套藏书行使了优先购买权,加上随后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南京图书馆的两份“红头文件”,使得“过云楼藏书”的归属扑朔迷离。
中国收藏传统历来是古籍善本重于书画:范氏“天一阁”从明朝以来有“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族规;“皕宋楼”陆心源则传古籍于长子,书画于次子;顾氏“过云楼”自创建之始便有“志在必传”的决心。即使在战乱中,顾家人携全部藏书迁徙避难,辗转数地几百里,历经诸多艰险磨难,竭力保全这批藏书。此次1.88亿元的落槌价,虽然在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上确实已经是非常高了,但是如果不是原来藏家坚持整体拍卖,价格也许会更高。试想,1292册过云楼藏书,平均还不到15万元一册。如果拆散拍卖,可以让很多人有能力参与,以过云楼这样的号召力,以及这次宣传的声势,一些人出于买一册做个纪念的想法都有可能,那样的话,最终的拍卖价格会是今天的价格吗?
“过云楼”藏书拍卖的意义已远超艺术品拍卖本身。正如著名艺术家周春芽在微博上所说的,因为北京匡时的拍卖,知道了“过云楼”;因为拍卖会上的纪录片,认识了“过云楼”坎坷的经历。战乱没有毁掉它,感谢收藏这些古书的藏家,你们没有仅仅为了钱。
如果说“过云楼藏书”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那么在河南省图书馆中十分之一的古籍,则是在“冷宫”中慢慢消亡。据河南的有关媒体报道,河南图书馆50万册的古籍里有5万多册正严重受损。没有专项资金、缺乏专业人员、长期不受待见,这些常年躺在仓库里的古籍,不少书页已发霉甚至破损,一碰就往下掉渣。
古旧文献典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丰沛的文化创造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为什么一直没有中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重视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一些图书馆,由于长期没有适量的资金投入,对于一些普通古籍的保护并不重视,特别是在南方的夏季,书库里没有空调,闷热潮湿,许多古书早已经破损不堪。
呵护文化典籍,守望历史文明。保护古籍不仅是为保护其物质形态,也是为了内容能为我所用,即使一般的古籍也有一定文化传承的意义。从宋朝开始,历朝历代都以修大书为国之大事,从宋朝的《太平御览》到明朝的《永乐大典》再到清朝的《四库全书》,规模一次比一次浩大。各个时期古籍的完备和有序的特点,使其完全具备成为连接历史主线的可能。今天,如何通过对于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古籍进行研究,使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发扬光大,远比关注“过云楼藏书”花落谁家更有意义。
【相关资讯】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