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奥巴马竞选总统期间,美国街头艺术家谢泼德·费尔雷为他所创作的红、白、蓝三色肖像画广泛传播,成为人们提及奥巴马时联想到的“第一形象”。2009年,奥巴马成功当选美国总统,这幅“第一印象”被美国国家肖像陈列馆收藏,这也是陈列馆收藏的第一幅奥巴马画像。
2010年,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以一部名为《画廊外的天赋》的纪录剪辑片获得了次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提名。而这部被称为“全球首部街头艺术灾难片”的确刮起了一场街头艺术的主流风潮,2011年,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就举办了一场街头艺术展(Art in the Streets),展出内容包括活跃的和曾经活跃的街头艺术家作品,风雨50年的街头涂鸦艺术历程得以梳理。
2012年4月初,巴黎Artcurial拍卖行举办了一场街头艺术拍卖会,拍品涵盖街头艺术界中最为人推崇的一批艺术家的作品,结果很好,都以较高的价格成交。最高价是7.7万欧元,作品名《SUPERMAN WHO》,作者理查德,艺名Seen。
从2008年到2012年,街头艺术被社会主流阶层接受的程度越来越高,曾经的小打小闹或低调行事,逐渐演变为抛头露面的张扬,即使是以“损坏公物”之名被捕,也能在新闻报道中占有一席之地。更何况那些频繁出现在拍卖市场上的“公物私处理”都会风波迭起,如班克斯的《亲吻警察》,涂在英国布莱顿酒吧的外墙上,现连墙带画漂洋过海到了美国,只因酒吧老板把涂鸦大师的作品当做酒吧所有物给出售了,一时间能不能卖和怎么卖成了热门话题。
从违法行为的未入流艺术形式到现在趋向主流和资本接轨,有人说这是街头涂鸦艺术成年的标志,也引入了意识形态、社会变革等诸多形而上的积极因素。但在笔者看来,有人捧场并为其埋单,才是最实际的事情。毕竟在商言商,是艺术成为资本的最有力杠杆,不能被忽视,也不会被忽悠。
那么,买家是谁?这就需要推导一下涂鸦的发展年代了。百度后整理:“现代涂鸦起源于纽约,由一群可与当局挑战、处在社会边缘的年轻人发扬光大,他们将世俗文化的碎片再重新架筑起来。这场开始于196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盛行不衰的涂鸦运动,也养活了一批艺术家,以让·米歇尔巴斯奎为代表。特别是在1970年代以后,当罐装喷漆随处可见时,从地下铁的火车车箱到月台上,到街道的墙面,一直到厕所里的壁面,到处都有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涂鸦。”不知道别人怎么想,这个年代,我很亲切,因为我就是这个年代出生的,现在30多岁了,有点闲钱不知道该怎么花。相信国外和我同龄的年轻人也会有不知怎么花钱的纠结。不幸,就被艺术商盯上了。
在西方,这早已不是什么商机。大多数经历过2008年经济危机的艺术机构都在努力拉拢年轻人,很多特殊机构兴起,如收藏者组织和艺术入门的教育课程连年不断地吸收新成员。伦敦组织The Collective的会员会定期向一个共同基金捐赠,用于购买艺术品,然后在会员间循环;Contemporary Art Society Blood课程的会员,每年支付95英镑,收藏新手就可参观工作室并与收藏机构管理者交谈。至于新手年龄层,26岁的艺术品顾问詹姆斯.特雷盖斯科斯表示,他的客户都是和他同一代的人,且有“毕生对于收藏感兴趣”。那么顾问是怎么建议的呢?Bruins Private Collections Consultancy主管安妮林.布鲁因斯建议收藏新手,要购买那些“在情绪或审美方面打动他们”的艺术品。
我不遗余力地贴了这么多内容,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逻辑:商家盯住了新青年,新青年也有买艺术品的需求,商家建议和引导新青年购买能打动他们的作品。什么能打动他们,类比国内的卡通一代,国外新青年从小耳濡目染的涂鸦艺术自然首当其冲了——英国曾做过一项“本国最伟大的艺术家”的调查,结果在18—24岁的年轻人当中,班克斯位居榜首——这足以说明,涂鸦影响了什么。
所以,要想揽住客户,并促成客户忠诚度的提升,不把涂鸦上升到主流艺术,不让涂鸦进入市场以及拍卖,实在太说不过去了。钱不好赚,每一次机会都不能浪费。再一个所以,历届拍卖会上的涂鸦艺术也包括此次巴黎的拍卖,其实都在做一个工作,就是培养阶段性的测试,以此检测新青年的收藏兴趣、收藏团体和购买力。看来,效果不错,值得推广。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