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五、六月份各地美术院校毕业创作展陆续登场。这既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一次大展示,也是一场高等美术教育的大检阅。2012年美术院校毕业展的规模比往年更加庞大,气氛也更加火热,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展出行动最迅速的要数广州美术学院,5月4日就率先在广州大学城美术馆及雕塑分馆拉开了展览的序幕;展览规模最大的自然是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和象山校区同时开展,形成左右呼应之势,13个院系的博士、硕士、本科等近2600名毕业生的数千件作品参展,场面极为壮观;展览形式和内容最丰富的当属中央美术学院,30多个专业方向的毕业创作展分批次在多个展厅轮番亮相,内容包括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雕塑、壁画、建筑、环境、模型、时装、动漫、摄影、数码媒体、装置等,几乎涵盖了美术类的所有专业。6月初,毕业展逐渐进入高潮,形成了美术界的一道亮丽风景。在这场展示中,八大美院当然是主角,而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综合性师范院校的美术学院也不甘滞后,在各种媒体上频频露脸,一样有各自出色的表现。
展示方式的多样性、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和表现方法的新颖性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学子、老教师、老艺术家、美术爱好者和少年儿童,以及用人单位的美术主管等等。走在展厅里,尽管总能看到一些作品构思上的稚嫩和技术上的缺陷,却也不乏眼前一亮的优秀作品,常常能够给人带来出乎意外的惊喜和猛然的启悟。中央美术学院的多维与当代,中国美术学院的内在与优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严谨与精致,鲁迅美术学院的坚实与厚重,四川美术学院的前卫与新潮,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轻松与时尚……无不令观众流连忘返。信息化所带来的图像源的广阔和知识面的宽泛,国际化所带来的价值观的多元性和审美取向的自由,以及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敏锐、激情和创造力,都在这里得以尽情展露。
当然,繁荣景象的背后也潜藏着诸多的问题,暴露出当代美术教育导向的偏差。其一,在形式多元化的表象下存在着一种思想和审美的单一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高等美术教育在接纳西方艺术观念的同时,忽视了中国传统审美基因的传承,淡化了地域性文化的特色。其二,一些学生的审美视野或局限于竞技性的各种艺术展览和美术大赛,或局限于任课教师的技术性框架,或局限于虚拟世界的卡通式美术,或受“火爆”艺术市场的误导,缺乏自主性。如清华美院、天津美院的毕业创作常常出现“权威”美展上获奖频率颇高的农民工题材,四川美院的一些毕业创作往往偏向于宋庄当代艺术的模式等等。当然,这种现象在一些综合性院校更为普遍。其三,一些作品停留在玩味式、概念式、形式化和表象化的视觉层面,画面显得轻薄、扁平,缺乏内涵和厚度,甚至出现一些肤浅、浮华、丑陋、庸俗的面目。这表明,作者缺乏从现实中获取艺术灵感的意识和能力,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现象到现象,缺乏真情体验和对本质的思考,因而过分注重空洞的绘画语言和表面的形式效果。
学术批评的目光不应该仅仅聚焦“权威”的美术机构和“火爆”的艺术市场,也应该去关注高等院校的美术课堂,为专业美术教育把脉、会诊,因为这将关系到美术的未来。
2012/6/6
美术报,2012-06-16,(评论版)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