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亿元时代”的到来,在繁荣的盛景下面,也汹涌着制假、拍假、鉴假、护假的滚滚浊流。从“汉代玉凳”到及梁白云作品《古木参树》变身徐悲鸿《西湖炊烟》,一些涉假事件频频出现,令人错愕,让社会哗然。
在金钱的巨大诱惑面前,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中一条以牟暴利为纽带的制假、拍假、鉴假、护假的相关利益链已然形成,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如此乱局,人们 不禁要追根溯源,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究竟是谁在促成并保护这种现象的屡次频现,难道就没有切实有效的办法制止这种乱象的发生与重演吗?
三个“靠不住”助长造假乱象
首先,专家靠不住。从“金缕玉衣”到“汉代玉凳”,如此惊天骗局中涉及的专家往往都是权威,然而为何普通人都具备的常识这些专家却“浑然不觉”?答案不 言而喻;其次,证书靠不住。收费的艺术品鉴定证书已经泛滥成灾,一些鉴定机构、鉴定中心为了能够收取费用,一般都鼓励文物、艺术品收藏者、投资人开鉴定证 书,真伪却无法保证;第三,拍卖公司靠不住。从私人古玩商手中买东西不靠谱很正常,理应相对比较稳妥的拍卖行、画廊也屡次身陷假拍、拍假的风波,令投资收 藏者越发无所适从。
艺术品市场惊人的利益、不断涌现的财富神话无疑是这些人涉假的重要原因。随着艺术品收藏拍卖市场空前红火,很多东西 一两年就升值数倍,加上《鉴宝》等节目的火爆收视,刺激民间收藏越来越火。真品、精品往往早已“名花有主”,民间玩家光靠“捡漏”已无法满足。拍卖机构与 造假者勾结日益密切,逐步形成完整造假、拍假一条龙。他们有成熟的造假技术,能骗过高科技检测手段;他们能给赝品编造出离奇的故事,从而身价百倍;他们能 请顶级专家出鉴定证书,指鹿为马……
估值系统不完善是主因
大部分业内人士和专家将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混乱现状归根于艺 术品估值系统的不完善。由于估值系统的不完善,许多假货、赝品才成功溜进市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CCAD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基金执行长赵力(微博)认为: “艺术品投资是比较独特的一个行业,需要独立第三方进行估值,从价格交易上讲不仅需要对艺术品本身的价值鉴定,还需要对价格定价。参考性数值形成的时间需 要20年左右,从市场也从交易上需要逐渐摸索,这是中国估值体系不成熟的地方,需要成长周期。”
“文化艺术品资产化、金融化是尚待解决 的问题。艺术品只有财富之名,而无资产之实。资本介入艺术品市场,它带来了艺术品市场的快速繁荣,同时也带来了艺术品泡沫的隐患。价格偏离了艺术品自身的 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但市场是理性的,它一定会回归到它的自然法则中来,从发展阶段来看,它需要高潮,更需要理性。”中国收藏家俱乐部理事长孔达达先生 表示。
造假威胁金融安全
据一位不愿透明姓名的拍卖公司总经理介绍,几百万元买一幅假画的情况比比皆是,假拍也很流 行,本来一件很平庸的作品,内部做局叫到天价然后虚假成交,在拍卖过程当中有的不知情者就容易跟风上当,而如果没有人上当,那这个虚假成交也给市场传递一 个信息,即该艺术品成交价太高,扰乱了市场。
同时,鉴定队伍鱼龙混杂导致鉴定证书满天飞,法律不完善使得制售赝品的不法分子胆大妄为, 文物艺术品鉴定市场正遭遇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知名文化学者吴树认为,我国文物鉴定业没有完整的鉴定体系,没有不同类型文物的鉴定标准,更没有科学权威的 鉴定机构。这对于艺术品市场、拍卖市场的长远发展来说绝对是难以根除的弊病。相比那些为了骗取鉴定费的假专家,那些在艺术市场上具有一定威望的真专家所作 出的假评估危害更大,特别是随着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还有艺术品理财产品等纷纷现身拍卖市场的时候,艺术品金融化已经成了市场的趋势,艺术品市场的这种 假拍假评估乱象将威胁到金融的安全。所以业内人士也提醒每一位想投资艺术品的朋友,作为普通百姓,艺术品投资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针对这 些乱象,市场中的有识之士呼吁,只依靠中拍协于2011年6月发布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自律》这样不具备法律效力的“行业自律公约”还不够,必须适 时修订《拍卖法》中第61条第二款的明显纰漏,同时判定典型案例,以昭世人。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品市场需要更切实可行的行业管理和监督,一个相对健 全的艺术市场管理条例已经成为行业诉求。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