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买家如何参拍海外市场 2012-06-20 11:55:25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郑晓芬 点击:
由于历史的原因,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古董及艺术品不计其数。随着大陆拍卖行的建立,拍卖公司到海外征集也促进了艺术品的海外回流,刺激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中国买家进入海外市场

  

由于历史的原因,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古董及艺术品不计其数。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陆文物市场尚未成规模,港台等地的古董商人由于地理优势,开始到日本、欧洲等国淘宝,再转回内地做古董生意。随着大陆拍卖行的建立,拍卖公司到海外征集也促进了艺术品的海外回流,刺激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迅速发展,收藏群体也逐渐扩大,购买艺术品的不仅仅是传统的收藏家和行家,新进的资本买家以及新富阶层逐渐进入拍场,并逐渐成为海外艺术品购买的主力军,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最近三至五年时间,中国经济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艺术品收藏,新富阶层如同在海外购买奢侈品般购买艺术品,并不断创造世界拍卖纪录,引起海内外媒体关注。经常参加海外拍场的梁晓新告诉记者:“由于中国买家的购买力,世界各地的拍卖行都开始设置中国艺术品拍卖,不仅仅是蘇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国际巨头,一些特别小的拍卖行都开始拍卖中国陶瓷等古董艺术品。每场拍卖会,中国买家基本占据70%以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买家到海外拍卖行买东西,究其原因,梁先生告诉记者,不外乎三点:1、国外拍卖行提供的拍品新鲜,大部分是从欧美的大藏家或者大的行家手里征集的,对市场而言,是一手货,新鲜感很强;而国内,尤其是瓷器类拍品,大多是海外回流,已经是二手货了,新鲜度和选择性受限制;2、国外的拍卖行提供的拍品很丰富,趣味性强,买家的选择性更广泛;3、估价很合理,没有特别高的价格,相对平和且集中。

  

由于中国买家在拍卖场上的大手笔以及整个群体的不断扩大,且大部分买家已经不是极具竞买经验的行家,大多是初涉艺术品行业的新手或者是新富,由于经验的缺乏以及头脑发热,“不付款”等现象屡次发生,让中国买家的形象大打折扣。梁晓新告诉记者:“蘇富比、佳士得等拍卖行具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完全是靠信任在做事情,办理竞拍号牌不需缴纳任何费用,但是现在由于中国买家的失信,让他们不得不对中国买家采取特殊的措施,办理号牌,不仅要对竞买人进行调查,还要对银行帐号进行核实,并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才可以办理号牌。”

  

中国艺术品进入海外市场的历史渊源

  

“第一次走进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人,都会说西方人真是强盗,掠夺了如此多中国的瑰宝。” 一位活跃在考古艺术研究领域和国际古董商业的两栖专家汪涛博士谈到:“但这只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在国际知名博物馆参观中国的艺术品或者在海外的拍卖会购买中国艺术品,首先要了解中国艺术品在海外市场流传的历史,这有利于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避免盲目举牌。”

  

中国艺术品进入海外市场可以追溯到明晚期。明政府为安全考虑,从洪武开始断断续续实行海禁,企图将国门完全封闭起来,然而政府的这些措施,只能使正常的官方贸易受到打击,民间贸易仍然照常进行,瓷器的输出趋势不可阻挡,数量越来越大。公元1600年至1602年,英国和荷兰先后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广州、福州、厦门、金门等地同中国展开贸易,主要经营中国陶瓷。他们将瓷器运往荷兰、波斯、阿拉伯、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销售。欧洲各国的老百姓、官僚乃至王公贵族都喜欢使用中国瓷器,甚至以拥有中国瓷器为荣耀,除了经一般贸易途径购买之外,如果遇上拍卖会,人们更是踊跃参与。由于有利可图,荷兰东印度公司越来越积极地从事中国瓷器贸易。据粗略统计,在十七世纪的八十年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1600万件。当然这种贸易也是双边贸易,东印度公司在经营中国瓷器生意的同时,也购买中国书画、木器等艺术品。

  

然而到了近代,中国艺术品流失海外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从中国掠夺;二是,当时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从中国偷带出境;三是,一些外国人勾结当时的军阀和奸商,以极低价买下偷运出境;四是,通过正常交易或赠送流出。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在海外的博物馆和拍卖行看到那么多的中国艺术品的原因所在,不能完全归结于西方的掠夺。了解了这些历史原因,也提醒中国买家在拍卖会看到中国的艺术品,尤其是国宝级的艺术品,不能太过激愤,随意举牌,本着理性的态度和对艺术品的喜爱以及个人的经济能力,有的放矢;即便是由于过去的掠夺使中国的国宝级艺术品流散在海外拍场,也应由政府出面,从外交以及法律的层面进行解决。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