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背景中对中国画论的透彻研究 2012-06-21 11:07: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马奔腾 点击:
中国传统绘画独具特色,是东方艺术的典型代表,它早已蜚声世界,并越来越显示出品味不尽的魅力。与绘画创作如影随形,中国传统画论也非常丰富,体现着对艺术精神的睿智洞见。

中国传统绘画独具特色,是东方艺术的典型代表,它早已蜚声世界,并越来越显示出品味不尽的魅力。与绘画创作如影随形,中国传统画论也非常丰富,体现着对艺术精神的睿智洞见。研究画论对欣赏绘画、理解绘画艺术精神、弘扬民族文化都至关重要。但与传统绘画作品受到重视不相称的是,关于绘画理论的研究显得薄弱。正因如此,作为季羡林先生主编的“东方文化集成”丛书之一种,杨铸教授所著的《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要旨》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杨铸教授在后记中说,他有着“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浓厚兴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诚挚热爱”。《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要旨》一书凝结了他“近些年思考和研究的成果”。一个学者因真诚热爱和长久思考而写出的著作,和目前泛滥于世的急功近利制造出的书自然有天壤之别。事实上,这也是一本会时时让读者感到共鸣、感到兴奋、受到启发的佳作。本书在中西对比的文化背景下论述了中国画论独特的民族特色,展现了其形成过程和社会条件。它在内容安排上很具匠心,对传统画论的梳理与解读有高度的洞察力和整体性的把握。

 

首先,此书并不是对古代画论进行面面俱到的泛泛总结,而是从辩证神髓、融通态势、特色解析、流变探微四个角度(书中的四编)进行论析,对每个角度又从两到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如“辩证神髓”部分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传神而已矣’——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核心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基本观念”“‘虚实相生’——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贡献”。如此,就高屋建瓴地抓住了古代画论最核心的问题,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避免了行文的枝蔓。在书的最后,又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论纲”作为附录,对中国绘画的渊源流变以及绘画史上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使整部书的内容点面结合、有放有收。并且本书每一编下面每个角度的论述都可看作是论点明确、论证严谨的学术论文,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

 

其次,本书突破了画论研究视野偏于狭隘的现状,从文化哲学的高度对中国传统画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新意叠出而又符合审美文化史的系统解读。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中国传统美学追求与古代文化哲学有密切关系,一些重要概念(如“气”“象”“道”等)最初被用于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思想意识领域,后来它们才渐渐获得公认的美学含义,并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因此,对画论涉及的大量美学观念就需要揭示其背后的多元文化哲学的因素,这样的研究对认识画论内涵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十分有益。如对形神关系的探讨,就结合儒家、道家的相关理论,指出早期儒家重实、道家重虚,儒家重形迹、道家重心神,儒家重功利、道家重自然,所以到儒学权威动摇的魏晋,才会有绘画艺术形神观念的复苏与崛起;对绘画理论中“虚实相生”观念的分析,从先秦道家的“有”“无”之议讲到魏晋玄学对“有”“无”关系的新的理解,又讲到大乘佛教主“空”的影响,把空玄的概念化入到生动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去。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中国画传统形成后,相应的文人画理论成为中国画的重心,本书着重论述了独立自主的下层知识分子审美情趣的发展,以及它的历史作用。这也成为本书的亮点。

 

正因站在文化哲学的高度,克服了目前某些画论研究中存在的局促与狭隘,所以本书的论述尤为精彩,令人有茅塞顿开之感。书中对一些概念也进行了精准的定位,如“意境”的定义:“所谓意境,即艺术作品所创造的融入了幽远情思的超越有限而导向无限、超越瞬间而导向永恒的开放性的艺术时空。”这是笔者所见到的感觉最贴切的“意境”定义了。书中还在论述诸如对“虚”“实”的态度等问题的时候注重中西观念的对比,凸显了中国绘画理论的独到之处。本书看似研究的大都是老问题,但从对材料的把握、看问题的角度、认识问题的深刻程度等方面都充满新意。可以说,《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要旨》一书的研究具有创新精神。

 

再者,本书整体风格的文雅清丽、从容缜密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术书并不应与晦涩、面目可憎等概念画等号,特别是人文类的书籍,更应体现出多层次的对人心、人性的关怀。我们看老一辈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朱光潜先生的学术著作,那行云流水般的笔触总能让人在得到知识启迪的同时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杨铸教授的这本著作也颇能让人感受到类似的神韵。

 

大量精美的插图也为本书增添了光彩。不但书的前面有彩印的70幅历代经典画作,而且书中也附有许多图片。作为一本研究画论的著作,如此图文并茂,使理论更加生动、直观,大大增加了书籍的艺术性、可读性。这样的设计,足见作者和“东方文化集成”编委会的苦心。

 

杨铸教授是一位从事文艺理论研究的学识渊博的学者,《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要旨》一书充分体现了他扎实、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开阔的文化视野。

 


【编辑:张长收】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