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拍“滑铁卢”已成定局,著名收藏家郭庆祥剖析原因、鞭挞“顽疾”
郭庆祥是收藏界的一位传奇人物。自1992年他开始涉足艺术品收藏起,就不断创造佳绩:1997年,48万元买入傅抱石《二湘图》,2002年在广州嘉德拍卖行以500万元卖出;1998年,180万元买入一幅李可染画作,2002年在瀚海拍卖行以1000万元卖出;2005年,吴冠中的《鲁迅乡土组画》和《龙须岛社之家》均拍出639.2万港元,成为那次拍卖会“双冠王”。与范增的一场官司,更把他推至全国热点人物。那么,郭庆祥到底是如何由普通收藏家变成收藏界传奇的呢?他又对当下收藏界有着怎样的独特见解和认识呢?下面,我们就看看郭庆祥的收藏经历和本报记者与他的对话。
经历1:不买假画就是赢
我从小就喜欢美术,1992年开始投入资金收藏艺术品。在那个年代,艺术品市场还只是有艺术爱好的人士在玩,提高点自身的雅趣和人文修养。刚开始兴起的拍卖行,好的靠谱的作品和真迹相对多一些,价格也较稳定。我的收藏入门经历与起点都比较高,那时在著名话剧导演梅阡的建议和鼓励下,我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了国内著名艺术家的访谈《八十瑰宝》,记录在世艺术大家的艺术历程与艺术主张。两年内,我们陆续拍摄了吴作人、叶浅予、董寿平、启功、黄胄、何海霞、宋文治、白雪石、张仃等一大批老画家。在与这些老画家访问互动的过程中,我的艺术修养、眼力和感悟自然水涨船高。但同时也亲身经历了一些让我真正认识艺术品收藏及其风险的事件。
那年,北京文物商店秦公向我推荐了三张李可染的《牧牛图》,每张约3平方尺。我拿画去请教中央美院的王乃壮先生,先生说画不对;又去请教吴作人萧淑芳夫妇,他俩也说不对。最后,我拿了画去了李可染家,李夫人邹佩珠和儿子见了画说全是伪作。秦公在业内影响很大、很权威,也卖假,你说我们还能相信谁?所以这段前期初涉艺术品收藏的经历,使我懂得了没有百分百认定真迹的把握就不买,不买就是赢。
那时,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等中国近现代有名画家的作品,我都曾买过。但以后发生的一些事情,改变了我对一些名气响的画家的看法。
经历2:商业画家不是艺术家
大约在1995年的时候,荣宝斋业务经理米景阳找到我,称他的好友某国画家在法国购买了一处房产,因没钱支付房款了,请我帮忙买他200张画。当时我订购了他200幅中国画、100幅书法。
一个月左右该国画家就画完了100张作品,并已装裱完毕。我觉得奇怪:一个画家怎么在这么短时间内就能画完并装裱好这么多作品?于是,我带着疑问到了该国画家在北京的画室一看,很多3平方尺的宣纸都用吸铁石整齐地吸在画墙上,《老子出关》、《钟馗》、《达摩》等题材几乎和前100张没有什么两样,都是这几个人物造型来回组合。工作现场就像是工厂车间的流水线,自己复制自己的作品,已和印刷品没有什么区别,书法也像商标一样。我认为他的这种程式化、模式化的制作过程就是一个工匠的简单劳动。
陈逸飞的作品虽然现在受市场热捧,我与陈逸飞上世纪90年代就相识,但我并不认为他是艺术家:首先是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含金量不高,模拟性的写实技巧也是人家西方的东西,没有自身的独立思想;其次是我与他的一次交往,让我更加确定他的创作和艺术没有关系。1997年我有事去他的工作室,他有一张画刚刚勾好线条,内容是三个女人和两个鸟笼。我们交谈后约定半个月后再在其画室见面,因为第二天他要去美国。半月后我们见面,我惊奇地发现,那张油画已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原来画室有个哑巴帮他完成了全部的“创作”。
经历3:感性认识 理性收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画廊、机构进入了拍卖市场,它代表带动了以获利为目的的投资者进入了拍卖市场,同时也转变了艺术品市场不仅仅是因爱好而收藏的平台,更是投资的平台,市场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当时,我就提出了感性认识、理性收藏的观点。
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与吴冠中先生正式相识,数年前正是他以“不能打扰创作”的理由拒绝了我们《八十瑰宝》剧组的采访。这次见面使我们一见如故,在以后的数年里,我们成规模成系统地收藏了吴老大部分的绘画精品。
我几乎年年去拜访吴老,去跟他学一些有关绘画方面的知识,了解其绘画创作的过程,更多的则是探讨艺术和人生的哲理。他的艺术思想、创新精神以及严谨的创作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我和他也因此成为真正的忘年交。
到了2004年后,唯利是图的投机者资金开始进入了艺术品市场,完全把艺术品变成了概念来炒作。所以,在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状态共存的环境下,我又提出了学术性收藏的观点,注重学术研究,提倡艺术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总之,经历了二十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体验,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品收藏要具有实质性的文化意义,还是要艺术价值说了算。
春拍的槌声渐渐远去,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成交额大幅度下滑。那么,导致春拍重挫的原因有哪些?中国艺术品市场又存在哪些顽疾?且看本报记者和著名收藏家郭庆祥的对话。
对话1
价格炒作不再 下跌是理性回归
记者:您认为今年春拍成交额大幅下滑的结果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郭庆祥:下跌是必然,秋拍还会跌得更惨!泡沫的破灭是理性的开始,不见得是坏事。原因是:
首先是文交所和艺术品基金这两只艺术品市场“灰手”被识破真身,少了这些投机性资金,春拍成交额自然要下来。尽管文交所成立的本意是要在对文化艺术品实物严格的鉴定、评估、托管和保险等程序的前提下,发行并上市交易拆分化的、非实物的艺术品份额合约;但目前中国的文交所和艺术品基金,大部分是在进行艺术品价格炒作,并没有推动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
文交所和艺术品基金大多成了投机者大量融资的工具,本身对艺术品的真假并不做严格的甄别,对艺术品的价值把握也不准,因此信任度不高。它们打着文化产业的旗号,却只是把艺术品完全商业化了,导致了艺术品价格远远脱离了艺术价值本身。当下,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这两种投机方式面临破灭。6月30日是国务院清理整顿各类交易所的大限日,根据规定,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将被叫停,之前从事艺术品份额化的交易所,将要在之前处理完遗留问题。这些“热钱”一旦退出,行情也就急转直下了。
其次,拍卖市场大火的这几年,多数亿元拍品是拍卖行往脸上“贴金”,给自己做广告,抢曝光率:亿元以上拍品的买家,基本上都是不肯出来“见光”的,像今年“过云楼”藏书这种真实买家马上就公开发言的几乎没有,恐怕就是因为其中有太多见不得人的暗箱操作。事实上,这几年千万元以上拍品真正被提走的也不多。
另一方面,目前的中国藏家也在逐步成熟,慢慢懂得了感性认识,理性收藏。藏家是真正掏钱的人,他们越来越了解到“商业画家”和真正艺术家的区别。今后的艺术品市场将会朝着艺术价值说了算的方向发展,因为无论是藏家还是投资者,希望留给后人的是有艺术品位的东西。
对话2
认清“商业画家”的真面目
记者:这是您对春拍行情的总体评价和宏观解释,那在您看来,近几年来屡屡以破亿天价吸引眼球的古书画,今年春拍也不再惊喜连连,回落的最主要原因又在哪?
郭庆祥:让古书画价格裹足不前的问题有两个:
1.造假问题解决不了,赝品困扰始终存在。造假者由于利益驱动,造假水平往往高于鉴定者,这在历朝历代都普遍存在。
2.历史上的“商业画家”在拍卖大热的这几年中,经常被抬举进了艺术家的行列,现在的藏家们对此更有明辨能力了。尽管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祈)对中国画的笔墨有所发展,但远观他们的作品几乎四人一面,又刻意迎合了统治阶层的审美趣味,没有更多的思想性可言,现在的藏家逐步明白他们和八大山人、石涛或扬州八怪等人的差距了。
记者:2011年,由于《松柏高立图》拍出四亿多元的天价,齐白石的书画拍卖总值位居全球第一;但从去年秋拍到今年春拍齐白石作品的大量流拍,人们似乎又看到,齐白石的作品开始卖不动了。这样的落差,您觉得除了整体拍卖形势影响,还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
郭庆祥:齐白石和张大千本质上就是“商业画家”,他们的作品价格很快都会下来,这是必定的!像张大千只是善于临摹,笔法精湛而已,齐白石也就是多画了些以前别人没有画过的东西,题材上更宽泛了。事实上画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赋予作品的感情。每个时代都有“商业画家”,他们靠卖画为生,不是为艺术而创作,这本身并没有错,但齐白石的作品一再拍出高价则是时代造成的。之前把齐白石捧起来,是因为他是贫寒农民出身,社会需要立起这样的标杆;后来继续把他捧上天,则是市场需要,因为齐白石和张大千的作品数量都很多,很有利于炒作啊。我们很早就看清了这一点,所以从2000年以后,我和几位收藏界朋友就不再收张大千和齐白石的作品了。
对话3
艺术品市场“怪现状”根源三原因
记者:很多人觉得艺术品市场水很深很浊,您怎样看?
郭庆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水确实很浊,却一点都不深,只要把握住根源,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国当下的艺术品市场就是处于一个审美缺失、道德无底线的时代,目前多数中国人、多数藏家的审美还处于一个只看画得像不像,不懂艺术价值的阶段,而这些跟拍卖行、艺术家、批评家的利益驱使不无关系。
记者:请具体说说他们各起到什么样的负面作用?
郭庆祥:一、从拍卖行方面来看,卖的多数不是艺术品。
《万山红遍》的拍卖推荐中说李可染“偶得故宫(微博)内府朱砂半斤,并用半斤朱砂创作了4幅《万山红遍》,此作是其中尺幅最大,用功最精的作品”,朱砂都成了噱头,他以为藏家是在收藏颜料啊?有点艺术常识的藏家都知道,颜料、工具等等只是画家表达情感、表达思想的工具。我在《万山红遍》上拍前就说“280万也不会买”,现在也还是这个观点。当下的不少拍卖行在诱导藏家方面,实在是谵语连连,很不靠谱。
而且,现在很多拍卖行卖的不是艺术品,卖的是炒作画家的图录费、价格费,图录上的标价或者说估价越高,拍卖行收的点数就越高,不管作品拍没拍出去,他们照收不误,所以拍卖行是亏不了本的。而画家为了炒作自己,当然是想估价越高越好。
二、从画家方面来看,代笔和流水线作业危害最大。当代很多画家的这些“陋习”甚至可以说是恶习,如果不改,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水就很难清澈。
一方面是不少画家一味迎合市场,迎合不懂得真正审美、真正艺术价值的商家,把画画得很漂亮,技巧做得很足,却没有任何思想性可言。好的艺术家,应该是能正确引导审美,创造能感动人、打动人的作品,一生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利益所动。像石鲁、潘天寿、李可染、吴大羽、赵无极和吴冠中等人的作品,就具有开创性,能体现独立思考和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他们的作品拍卖价格也是一直稳步上升,而不是跳跃式的。
另一方面是“代笔”和“流水线作业”给艺术品市场带来了莫大的危害。这对藏家来说是第一大害。有人说现在的拍卖行比好的艺术品还多,而假画比拍卖行还多。这“假画”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代笔和流水线作业产生的,那是在画钱,哪是在进行艺术创作啊!而且,这样的“商业画家”们还不懂得自律,动辄把艺术家和大师的名号往自己头上安。
另外,像有所谓的当代油画家在拍场高价托举自己的作品被海关调查,这种自编自导自我推销,简直是欺骗乃至欺诈行为了。
三、从艺术批评方面来看,很多所谓的艺术批评家们只是一味在“吹捧”,成了艺术家自我炒作的“同谋”。
以前是批评家用慧眼发现了画家及其作品的价值,发自内心地进行评价,现在的艺术评论却颠倒过来了,是画家给钱买评论家的吹捧,经常是吹得我起一身鸡皮疙瘩。尤其是作品研讨会,常常是一群马屁精在捧臭脚,只会让人想到一个词——道德沦丧。
记者:那在您看来,有没有可能根治这些“顽疾”?
郭庆祥:最根本的是要提高美术院校的入学门槛。现在很多学生是因为考不上综合性大学,才迫不得已转投美院门下,其实真正的艺术家身上应该储备更丰富的养分,综合素质更高,才能融会贯通创作有思想的作品,才能提高对整个社会的审美引导。
【编辑:张长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