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中国馆的转身:能否从建筑地标迈向文化地标? 2012-06-27 11:19:01 来源:新华网 作者:吴宇 许晓青 点击:
再过近百天,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象征的中国馆,将以“中华艺术宫”的新身份重新向世人开放。为期一年的闭门改建,不仅是名称、内部空间及展示内容的改变,能否从建筑地标迈向文化地标,才是这座特别的建筑真正实现“转型”的关键。

世博中国馆

世博中国馆

 

再过近百天,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象征的中国馆,将以“中华艺术宫”的新身份重新向世人开放。为期一年的闭门改建,不仅是名称、内部空间及展示内容的改变,能否从建筑地标迈向文化地标,才是这座特别的建筑真正实现“转型”的关键。

 

地标性建筑不只有“高度”一个标准

 

时下,高度俨然成了一些城市衡量地标建筑的标准。早在1934年,上海出现当时全亚洲最高建筑之一的国际饭店。约半个世纪后,其作为上海第一高楼的纪录才被后来者打破。最近30年,上海的城市地标如雨后春笋“节节高”……如果没有中国馆的出现,单纯的高度或许会成为上海衡量城市地标建筑的唯一标准。

 

世博中国馆,高度比上海国际饭店还要低将近15米,“大红外表、巍峨斗拱”的形象,似乎也与上海的建筑风格不相吻合,但经过千百次的筛选,中国馆终于在海内外公众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为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注入了文化的“基因”。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馆设计团队主持人、“中国馆之父”何镜堂认为,不是雄伟壮观就可以称为“地标性建筑”,更重要的是给人以精神层面的提升。“中国馆,外形有一种文化张力,能够让人感觉到中华民族的自信与自强。它在告诉世人: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巨大的跨越,中国正在走向复兴。”

 

创作有中国文化精髓的建筑是当代建筑师的责任

 

原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主题演绎部部长季路德曾说过,中国馆完全由中国人担纲设计、建设和布展,凝聚了全球华人的智慧和心血,这是与国内许多由国外设计师创作的建筑的最大区别。

 

中国馆的设计规划,是从全球华人344个应征方案中遴选、优化而来。何镜堂认为,努力创作有地域特色和中国文化精髓的现代建筑,应该是当代建筑师的历史责任。而中国馆较好地实践了这一点,也激励了众多中国建筑设计师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信心。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