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会购买吗?
中国和亚洲买家是否会以足够让大型画廊支付昂贵租金的行情蒐购西方艺术,大部分当地交易商了解香港的开放市场。短期租约和有限的零售空间足以导致房租飙涨,租赁的易变导致商家频繁地开了又关。 今天,国际品牌,尤其是企图开设旗舰店的时尚品牌正涌入这一区域,导致可用空间锐减,香港支出高而且竞争激烈。但首先,中国人到底会不会购买艺术品?
2001 年1 月,贾戈席恩在毕打行 Pedder Building 偌大的5,000 平方呎空间开张了,几个月前在同一地叁楼以自己的名字开设画廊的班-布朗 Ben Brown 却发出了警讯,他向《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表示,在亚洲,蒐购西方艺术的认真买家过去往往是富有的台湾人、韩国人和印尼人。而中国人首先会买的是本国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很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市场。
香港的贾戈席恩画廊经理西门诺维克 Nick Simunovic,在去年7 月向《金融时报》表示,人们对该画廊的展品,回应很正面。自从画廊开张以来,销售一直很好。我的预估是,我们的顾客中,可能有15-20% 是以大华人区为基地,这听起来像是字斟句酌,以中国为基地不必然表示是中国人。大华人区遍及到中国以外,含括香港和台湾,而且20% 并非可观的数字。
回溯2010 年9 月,马凌的话听起来也很正面,画廊开幕时,他对CNN 表示:“香港是通往中国的门户”。它的这种地位让我们能够接轨到中国对印象派和现代艺术急速增长的欲求。我们看到,这裡长期存在着许多商机,但马凌于今年2 月向,《纽约时报》New YorkTimes表达的感想却低调许多,这里比欧洲缺乏参观画廊的文化,必须费更大的功夫才能攫取人们的注意力。
时间的问题
国际拍卖公司从1970 年代就开始在香港开业,并向中国买家销售艺术品,它们或许能提供对交易商有帮助的线索。
在香港,拍卖会上的西方艺术品仅为了预展而送到香港之后仍被送回西方销售。去年5 月蘇富比Sothebys开张了广达1.5 万平方呎的空间。试图掳获中国藏家,佳士得Christie s在去年开设了一个规模类似的空间。根据,《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这两家拍卖公司都表示,它们在香港的新展场代表他们拓展中国艺术买家口味的计画的关键。这些买家目前比较关注的还是中国绘画,而非家喻户晓的西方名家。
蘇富比亚洲行政总裁程寿康Kevin Ching说:“蘇富比的展场将以对中国买家灌输西方艺术为宗旨,首先向他们介绍已受到国际瞩目的亚洲艺术家。像是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Yayoi Kusama以及19 世纪法国画家,像是莫内Claude Monet他的印象派风景画是世界各地的藏家一眼就能认出的,佳士得正在考虑在中国的大专院校开课。两家拍卖公司都已经成立亚洲顾问委员会,以强化和藏家的联系。
尽管这些拍卖公司活动力极强且投下巨资,至今,向中国销售西方艺术的成功案例似乎低于预期。然而,苏富比和佳士得仍扎实累积起业务。透过将中国艺术作品卖给信任西方拍卖公司更甚于当地拍卖公司的中国人。毕竟这是一个伪作充斥的市场,这或许可以做为交易商短期成功策略的线索。
当地交易商的想法
最常听到的抱怨是,香港将发展出两层的市场。一个是高价,可预期的国际,通常是西方的艺术品,卖给亚洲的超高净所得阶层。另一个是比较低价的当地艺术的生态,它和前者相互分离。香港艺术家和交易商将不会因为这些新进驻者而获利,或许有过反对的声浪,但却没有遏止规画开设的热潮,佩霍坦的画廊将在5 月中旬开幕,艺术行情和苏顿艺文传播公司Sutton PR,稍晚将在今年开张。
历经1989 年天安门事件1997 年香港回归中国,1998年亚洲危机,加上很长的经济萧条期。尤以2003 年的SARS 和2008 年雷曼兄弟破产为其巅峰。当地画廊已经习惯于变化,并且妥善因应,尽管环境艰困,大部分当地交易商仍熬了过来,并复苏起来。
【编辑: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