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电视鉴宝收藏类节目不下20档,最兴旺时多达50档。“鉴宝”节目的繁荣使大批观众把目光投向了收藏市场,但也有不少观众对节目中那些藏品、专家信疑参半,觉得就像是娱乐节目。而事实上,也确实有个别节目在以“鉴宝”为噱头,过分关注文物的经济价值,宣扬错误投资收藏理念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乱象。
为此,国家广电总局日前联合国家文物局一起发出通知,再度强调了文物鉴定类节目的真实性,规定不得在节目中编造文物流传故事、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收藏故事,不得由演员扮演“持宝人”,不得暗示或要求专家修改文物评估结果、高估文物市场价格。此外,节目中的专家必须是省级文物部门审核通过的专家库成员。
专家有赝品
2005年5月,央视《鉴宝》节目中,一幅吴作人的《牧牛图》被专家现场鉴定为真迹,估价25万元。后来,包括吴作人妻子与女婿在内的家人均认定该画系伪作。2006年某电视台节目中,专家为一套齐白石通景屏估价上百万元,事后证实这套通景屏为赝品……同一件藏品,由同一位鉴定专家在不同时间鉴定,却得到截然相反的结果。“隔着玻璃罩走一圈就能辨识真伪?”有业内人士称,为大众所认可的文博系统内专家不允许公开给藏品做鉴定,而一些电视鉴宝节目中出现的所谓权威专家,圈内人甚至不认识。
高价有猫腻
某“鉴宝”节目专家团的一位成员告诉记者:“能够走进演播厅并最终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持宝人,必须有关系;获得‘最具价值藏品’称号的持宝人大都给节目出过较高的赞助。在节目中,不仅有假藏品因幕后交易而被现场鉴定为真品,更有甚者,有些持宝人展示的藏品实际就是现场鉴定专家的藏品。”2004年9月,央视《鉴宝》栏目,专家对天津藏友朱廷哲提供的一方“清代寿山橘皮田黄冻印石”进行鉴定估价,当时现场鉴定专家是天津市藏石学会会长靳志忠,他给这方寿山田黄冻印石开出了180万元的高价。节目播出后,很快就有观众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的《田黄石鉴赏与收藏》一书中发现,该书刊有一件与《鉴宝》栏目中相同的田黄印石,而该宝物的持有人正是靳志忠。靳志忠后来承认,出现在那期《鉴宝》节目中的田黄冻印石和书里的那方是同一件,不过物件并不归自己所有。
故事有点假
目前,国内电视台鉴宝节目大多形式雷同:藏家手执藏品出镜,一干自称爱好收藏的演艺明星与品鉴专家齐齐上台“鉴宝”。未几,各自亮评语。文化学者吴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些“鉴宝”节目已失去了理性,为了追求收视成绩无可救药地陷自己于不义。“有的电视台纯粹把此档节目视作娱乐秀,请一些对文物常识一无所知的各路明星临场指鹿为马、打情骂俏,与其说是‘鉴宝’,倒不如说是‘耍活宝’、上演猴戏;大多讲到藏品的来历,持宝人不是声称朋友拣的‘漏儿’就是自个儿淘的宝,让人感觉这古玩市场‘满城尽是黄金甲’,完全无视投资文物收藏的风险,害人不浅;甚至有电视台索性为演员写好台词,甚至还一口一个‘干爹’,低俗、拙劣地挑战观众的道德底线。”
【相关资讯】
【编辑: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