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收藏的过程中吃了很多亏,因为对收藏对象缺乏了解或一知半解,辨不清真伪。正因为如此,不论专家和玩家,都应该把鉴赏知识传播出去,千万不要保守,因为保守了别人就等于保守了自己。”说这话的是徐鸿。他在收藏圈里已摸爬滚打了很多年,长期活跃于拍卖和市场的第一线,尤擅明清瓷器鉴定。
近日,他来到杭州岳王艺术城,与广大收藏爱好者一起,结合实物,将自己对明清瓷器鉴赏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4月19日,中国瓷器过亿作品共有10件,其中清乾隆时期瓷器就占据了6席。在瓷器拍卖场上,明清瓷器尤其是官窑精品瓷器一直是市场追捧的焦点,并不断刷新瓷器拍卖纪录。然而,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民间收藏火热的同时,明清瓷器也成了仿冒的目标,仿冒手段也越来越高超。
范冰冰陶瓷装戛纳惊艳亮相
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红毯上,范冰冰陶瓷装亮相,惊艳世界,吸引了众多网民的眼球。据范冰冰陶瓷装的设计师卜柯文透露,陶瓷装的灵感来自于清代销往海外的陶瓷,意寓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徐鸿说,“清代康雍乾三朝达到我国制瓷业的巅峰,其中乾隆是清代制瓷业的珠穆朗玛峰,乾隆之后传统制瓷业便开始由盛而衰了。”中国是瓷器大国,而明清瓷器是瓷器历史长河中的一段,诠释了中国的民族、历史文化,瓷器上很多绘画和装饰艺术,到如今还有借鉴价值。很多著名演员的服装参考了青花瓷系列,可见大家对瓷器上装饰和艺术文化的欣赏与追捧。
而要识别一件清代的瓷器出自哪个朝代,他认为,可以从瓷器的造型、纹饰、釉色、胎质、工艺等方面加以鉴别。比如康熙时期瓷器从器型上看,线条挺拔,雍正时秀巧隽永。康熙时期瓷器上的纹饰线条画得硬朗,雍正时纹饰画得飘逸感较强。
“如果用经济价值去衡量,同样器型、纹样的细路官窑瓷器,康熙时的可能不如雍正时的价格高。一方面,雍正对艺术的追求较为苛求,他喜欢的东西都要求精细和完美,所以瓷器也做得比康熙时更精细;此外,他有很好的督陶官——唐英,而唐英又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和制瓷高手。”
所以,虽然雍正在位时间不长,但留下的官窑瓷器大都比较精细漂亮,现今在市场上价格很高,特别是御用的官窑瓷器。
做高仿的分工很细
有人写一字值百元
“其实收藏东西最高的境界就是辨别真伪,只有真的东西才有探讨的价值。现在仿得好的器物,细腻滋润,如果把高仿的瓷器和真品放在一起,有的在重量上不会相差15克,高仿的东西放到专家面前,专家也未必能马上鉴定得出真假。”他坦言,自己也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当今赝品仿得像是因为真品值钱,假如真品值上千万元,有人就愿意投入几十万元去仿冒,因为利润很高。像近年来很热的海外回流热中,冷静观察,回来的“明清类”瓷器究竟是真是假,还要视东西而定。这当中,从民国开始,就有赝品流到海外,包括现在仿的东西也有流到海外。
徐鸿说,景德镇做仿品的人非常自信,因为买者众多,而大家对青瓷缺乏相同的认识,上手的人少。大家看不懂,造假者才有市场。
他指出,鉴定一样东西的真伪是从很细小的地方入手,现在做仿品的人也是模仿细小之处。外面有人说仿品的字体是用电脑复制的,但如果电脑复制一看就会觉得很死板。在景德镇做高仿的人是赚钱的,但真正赚钱的是写款识的人,因为他们写的款识很过硬。像有位19岁的年轻人,他就只会写“大清乾隆年制”矾红篆书款,一个字几百元,而且还不是想找他写就会愿意写,还要排队。
晚清官窑上升空间大
“贵精不贵多”这是不少领域通用的道理,清代瓷器收藏也是如此。徐鸿先生认为,东西只要是真品,“不要怕贵,只要买对”。你可能会输掉一点时间,但将来不会输钱,这也是一些浙商之所以敢用高价购买高档瓷器的原因。不过,古代是好的东西留到现在也是好的,古代普通的东西留到现在依旧普通,并不是老的东西就一定值钱。
据他介绍,现在经济不是很景气,明清瓷器收藏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是,好的瓷器价格依然较为坚挺。普通的瓷器从他的判断和估计看,稍微精致点的民窑价格已回落到2010年左右的水平;而稍微粗一点的民窑市场价,与2010年相比差不多回落了20%—30%。
“现在明清瓷器的确存在价格虚高的现象,但真正玩家在玩的东西,价格还是很实在的。”他指出,如今,以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瓷器为代表的“清三代”官窑身价已高,藏家在手的资源一般不会轻易就再出手了,市场已开始寻找新的品种。从这两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来看,清代从嘉庆到宣统时期的官窑瓷器正成为投资热点。收藏者现在可关注一下从嘉庆到宣统这六代的官窑精品,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当中,一定会独领风骚,充当市场的新标杆。
从细节处鉴别瓷器真伪
面对充斥市场的清代瓷器仿品,徐鸿建议,收藏爱好者可以多去博物馆看看,注意看细节。因为往往在一些细小的东西上,能体现出一件东西传承的时代性。具体来说,可从重量、绘画、瓷器底部的小孔、釉面的光泽、描金工艺等方面加以鉴别。
徐鸿说,“遇上绘画过分精细的瓷器,或是绘画过于拙劣的瓷器,心中就要打个问号。因为老的东西传承下来往往都恰到好处。现在仿的东西,一般人物绘画、图形绘画是没有神的,和以前由心而绘画的东西是不同的。大家经常会看到清代瓷器上有桃子的图案,真品上桃子的成色是非常自然的,那是一种吹釉工艺,使桃子看起来水灵灵的,但现在外面仿的桃子图案,基本没有浓淡深浅的过渡。”
“有的清瓷传世稀少。据《清宫档案》记载,这是内务府将纹样画好稿,然后由督陶官到景德镇按照纹样烧制的。这类瓷器代表了当时这个年代制瓷的最高水平,属于一级官窑,是皇帝御用摆设,现在已独领风骚,但如今仿品也很多,仿得像的也非常多,这就要去博物馆仔细看,特别要注意看外面勾勒的线条,然后看填彩运用的浓淡深浅程度,以及绘画的神态。如瓷器上同样一只鹌鹑鸟图形,仿的和真的就存在线条勾勒和神态等方面的区别。”徐鸿提醒说,现在仿的清瓷,它的瓷胎是经过加工的,比较细,收缩率小,这源于现在的火和以前的柴火不同,是可以人工掌握的,所以胚胎的收缩率也小。
徐鸿先生提醒大家,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买瓷器不光要留心东西的真假问题,还要注意是否修复过。看现在顶级的一线拍卖公司举办的拍卖会,去看预展东西真假没有问题,但还要看是否修复过,即有没有整容过。
他举例说,自己曾在拍卖会上买回一只道光青花碗。当初买的时候看来看去也没发现问题,买回家后,白天拿出来再看,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当初带去看的放大镜是五倍的,换用倍数更大一点的看,发现原来是修复过的,但修得非常好,估计是到国外修复的。
不要抱侥幸心理和投机心态
此外,徐鸿说,假如有卖家以低于市场价很多的价格出售瓷器,那一定要当心东西的真伪和有没有大修过,因为他是做生意的,不会不赚大钱而选择赚小钱,大家千万别抱侥幸心理。
“大家一直说这一行水深,其实这一行水并不深,是很浑浊。瓷器容易学,但难学好,你不可能面面俱到,没见过的东西太多。比如很多精美的官窑瓷器在国内看不见,而是陈列在国外的博物馆里。所以不断看博物馆的真品以及不断地上手就显得格外关键。”
“说句实在话,我也不是无师自通的,我的确是遇到了一位很好的老师,是他手把手教我,加上我还有点悟性,才走到今天。但直到现在自己依然还有些东西不懂,还在孜孜不倦地看和记。”
“收藏一定要心态好,如果把收藏作为一项投资或投机的生意,那还不如将钱投入股市和金市。收藏是个累积的过程,而乐趣就在这真真假假当中体现出来。加上对文化的认知,才能由心感悟到收藏所带来的乐趣。”这是徐鸿的心得。
【编辑: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