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纪念日,国家博物馆同时推出意大利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9日中午11时49分,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的新闻报道播出时,现场展出的米开朗基罗著名雕像“大卫·阿波罗”隐私部位被打上马赛克。(7月10日 《东方卫报》)
央视本无意,观众却有心。几片小小的马赛克引发热议如潮。一些人认为,“既然这个新闻片段是专门做艺术品的,怎么能这么不尊重艺术品?谁在遮谁的丑?”另一些人的看法恰恰相反,“古希腊文化和文艺复兴之后的主流审美观是以身体为美,但这不是中国的美学。我觉得在公共频道上公开播放大卫全裸雕像不妥。”在挡与不挡之间,央视陷入了尴尬。
作为国家电视台,央视一贯严谨细致,考虑到广大受众年龄层次有别,为避免误导,对敏感部位打个马赛克遮挡一下似乎有必要,但从艺术的角度出发,人家裸体雕塑都已经展出了,还是名家之作,遮遮掩掩反而不成体统,到底挡还是不挡?最终,央视选择了遮挡,听到观众议论后,重播这条新闻时又选择了不挡。一句话,那是相当的纠结。
滑稽的是,真艺术遮遮掩掩,伪艺术却大行其道。这厢还在对真正的艺术“挡与不挡之间”徘徊,那厢,一些人却在不厌其烦地打着“艺术”的幌子干着裸露的事情,最典型的莫过于干露露一类,最常见的莫过于人体摄影一事,最商业的莫过于裸模街头促销……直让人眼花缭乱,视觉疲劳。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观众对央视的马赛克不买账的原因,在艺术一定程度上被“低俗化、庸俗化、浅薄化”的时候,观众倒有些见怪不怪了,免疫力提高,央视的这一举动倒显得有点“土”了。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曾经,艺术与低俗之间的界限在哪,是人们一直探讨的话题。改革开放,西潮涌动,西方文化的开放和中国文化的保守也从未停止过碰撞,从最开始的凡裸必称伤风败俗,到后来适度接纳,再到现在的见怪不怪,我们似乎也有必要反思,裸露的界限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不明晰,央视才会在遮与不遮之间踟蹰,观众才会因几片马赛克而热议,裸露才会在艺术与低俗之间游走。
当我们提出“文化强国”的口号时,艺术与低俗的界限问题也就随之急需要解决。如果艺术与低俗仍然不分,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目标可能也有难度。分清楚了,是艺术,就大胆地展现;是低俗,则坚决地打击。同时,提升公众对艺术和低俗的辨别力也相当重要,鲁迅先生曾有论断,中国人想象力之强:一见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膀,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私生子。如果看的是艺术,想的是低俗,未免也有亵渎之嫌。央视为大卫雕像打上马赛克,未必没有出自对国人现情的考虑,观众接触真艺术的机会不多,堂堂一个国家电视台出现裸露镜头,会不会引起观众口诛笔伐也未可知。
说到底,这次因马赛克而起的争议,不仅仅是徒增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应引起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这个风波的背后,其实还是艺术与低俗仍然纠缠不清的现实,但愿我们以此为契机,保护真艺术,摒弃真低俗,培养真美感。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