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光作品:《山水 第九一二六號》,1996年,丙烯、混合媒介、麻布,183x122cm
99艺术网:您的个人经历和趣味,对您的艺术有怎样的影响?
吕振光:五十年代在广东的童年穷乡生活,加上七十年代的台湾求学经验,似乎形成了我的“田野情结”,至今在香港也居於乡郊近叁十年,生活俭朴,日常爱种植及自製家具,本质上对我近二十年来的创作影响颇大。1989年至1993年,遥望中国大陆的变化和经歷个人家庭的变化,催速并确立了我“简单规律”的人生态度,另外也学懂“捨弃”。两点最主要的“捨弃”是:捨弃老师身分和艺术家身分。捨弃老师身分使我大大减轻了教学负担。我只是学生眼中的其中一位负责任的观眾。这反使我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最后的十多年既轻鬆又有成果。捨弃艺术家身分使我大大减轻了创作负担,我心中不再太在乎什么是艺术。我与受过严格训练的跳水运动员差不多,不断重覆站上跳台,专注片刻,一跃而下,力求动作完美。我更像是一名爱劳动的人,没有目的,做出来的东西是“劳作”,不是创作! 这信念使我近20年的绘画既无拘无束又坚定不移。
99艺术网:能谈谈您的作品吗?
吕振光:以下是1996年我写关於自己的作品文字,至今没变。我的作品既非观念的探究,亦非情绪的表现。对我来说,两者只是创作活动的片断。从某方面看,我的创作可形容為关於站立、饮食、行走和耕作,它仅是一种基本的态度或行為而已。立:察觉位置;事物所见,思想能成。饮:察觉物质;媒介所用,感觉能动。行:察觉方向;处境所随,问题能解。耕:无意识空间;无上无下,无左无右,无高无低,劳作而已!立如鹤,饮如猫,行如驼,耕如牛,我对这些姿态甚感兴趣,牠们周而復始的动作,但结果如一。立一点,饮四方,行一线,耕一地;从一点,通四方,往一线,成一地。我的作品大概就是这样。
99艺术网:您在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执教25年,请问香港艺术高等教育包涵哪些内容,有什么特色?
吕振光:包罗万有!很像国内及台湾的中学美术教育!没有专业之分,因為中学忽视美术教育,大学艺术系身兼中学美术教育,故大学要很入门式的课程编排。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特别重视中国传统艺术,只可惜,毕业生的毕业创作九成為西方媒介。学生入学像去餐厅吃自助餐,中式西式加港式,任挑任吃。不分媒介,学费每年一律四万二。毕业年自选有兴趣的科目,及指导老师,最后提交毕业创作即可,十分自由。
吕振光作品:《山水 第零一八一號》,2001年,丙烯、混合媒介、帆布,213x92cm
99艺术网:一方面,香港在建筑、设计等领域有十分出色的表现,另一方面,香港却被认为是“文化沙漠”,以您二十多年对香港艺术发展的了解,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吕振光:香港被认为是“文化沙漠”,肯定是误解。如果从另一角度认识什么是文化,文化又无分贵贱高底的话,香港是很有文化特色的,而且生动活泼。过去叁四十年,凡是实用的,与金钱有关的活动,香港都发展得很好。建筑与设计是商业发展需要,电影和流行音乐等普级文化,是娱乐,衣食住行这些均是社会发展需要,这亦形成了香港文化特色。对我个人而言,政府对香港艺术的推动一向是乏力的。以一个高度发展的城市来说,香港艺术的发展令香港人蒙羞!
99艺术网:说到当代艺术,西九龙文化区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渐形成,2012年巴塞尔落户香港,很多欧美画廊入驻,香港有望成为亚洲最重要的艺术中心城市,作为香港本土艺术家来说,这些变化会改变您的现状吗?您会有期待吗?
吕振光:主事者对香港本土艺术认识不够,出发点是商业!商机!这当然是香港文化特色了。邻居开暖炉,暖及寒舍,也必有助益吧!以一名劳动工人观之,即使与己没直接关系,也只好共同进退,乐观其成,与有荣焉。
【编辑:杨棵】